美前國安顧問驚爆「川普恐交易臺灣」 旅美教授曝集體警訊
波頓(右)是美國總統川普(左)第一任期第三任國家安全顧問。兩人在2019年不歡而散。照片攝於2018年4月。(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前國安顧問約翰.波頓(John Bolton)24日在《國會山莊報》(The Hill)投書指出,川普政府傳出暫停約四億美元對臺軍事援助,恐讓臺灣淪爲美中談判籌碼。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25日轉述這篇文章並警告,波頓雖與川普早已決裂,但對華府決策圈的觀察不可輕忽,臺灣必須意識到美國防衛承諾並非絕對可靠。
波頓投書指出,白宮雖聲稱對臺軍援尚未最終拍板,但這次「暫停」與2019年川普凍結對烏克蘭安全援助如出一轍,完全不考慮基輔當時的防衛需求。臺灣地理位置屬「第一島鏈」關鍵,同時又是全球先進晶片供應核心,若美國在軍事支持上出現動搖,將改變亞太戰略格局,全球科技供應鏈也恐受衝擊。
波頓分析,軍援中斷的表面理由是川普急於重啓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協議談判。他在第一任期就試圖締造「史上最大貿易協議」卻失敗,如今更因推動「對等關稅」導致盟友流失,可能逼使他爲了政治成果在臺灣問題上讓步。波頓擔憂,川普甚至可能重新詮釋《上海公報》,或無視《臺灣關係法》保護臺灣的法律精神,正如他在 TikTok 議題上爲了選舉利益轉變立場,顯示對國安法規與國會監督的不在乎。
翁履中25日在臉書分析,波頓的話不只是個人立場,而是近期華府內部對川普若重返白宮後臺灣處境的集體警訊。美國政治圈開始質疑臺灣是否仍具不可替代性,如果美國領導人不再認定臺灣戰略價值無可取代,援助遲疑只是開始,更危險的是可能出現政治層面的妥協。
他強調,臺灣社會不應只聚焦于軍事威脅,更要防範中國以「窮臺」策略切斷經貿、削弱民心。若人民生活陷入困頓、對政府失望,統戰更容易發酵。臺灣需要思考如何增強自身經濟韌性與社會信心,讓自己不可替代。
波頓示警,川普的政治思維極度個人化,決策可能脫離國安專業分析。翁履中則提醒,臺灣不能假設外部保護永遠可靠,若缺乏具國際視角的執政團隊,只靠政治話術粉飾太平,最終恐在美中角力中失去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