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川普「大而美法案」 旅美教授曝臺灣挑戰來了:別寄望價值同盟
美國總統川普。(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的「大而美法案」於美東時間1日在參院闖關成功,川普表示,這項法案將讓美國人民享有減稅、安全邊境及更強大的軍隊,美國將迎來爆炸性經濟成長,引發全球注目。旅美教授翁履中今(2日)凌晨發文分析指出,這不只是一場國會內的立法勝利,而是一場象徵川普全面主導華府新政治邏輯的勝利;他並提及,對臺灣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川普主導的政策氣候中找到不被波及的空間。
翁履中今凌晨近2時許發文指出,這份法案背後的邏輯清晰明確,「把錢從社會安全網抽離,用來強化軍事與邊境,減少對外援助,迴歸『硬實力』治理」。他認爲這種政策設計,正是川普式政治哲學的體現,只要有利於「美國本身」,其他國內外因素都可讓位。
翁履中進一步從戰略層面分析,他說,這意味着美國政策將進一步傾向於「國力集中內部」的重建工程。臺灣若無法理解這種美國優先邏輯,只一味寄望於「價值同盟」與「情感認同」,恐怕會錯估美方真正的政策重點。
正因如此,翁履中認爲,對臺灣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川普主導的政策氣候中找到不被波及的空間,甚至主動融入他的「美國製造」、「投資美國」、「削減援助」的政策目標中。如果不能在川普眼中「有用」,就很容易被他視爲無足輕重的地緣角色,因此,重點不在於討好,而在於策略性地「避開風頭」、「融入利益」。
最後,翁履中建議,臺灣需要積極佈局國會遊說,並在供應鏈重組與產業投資上提出讓美國受益的具體承諾。否則,面對川普這種以交易與利益爲唯一語言的政治生態,單靠熱情與盟友情誼,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