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主不再是美國語言 臺灣在川普時代的價值外交挑戰
▲蔡英文前總統於5月9日啓程前往歐洲,出訪立陶宛及丹麥,並出席由民主聯盟基金會所主辦的「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發表演說。(圖/海鵬提供)
●林宣亦/國立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
蔡英文前總統於5月9日啓程前往歐洲,出訪立陶宛及丹麥,並出席由民主聯盟基金會所主辦的「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發表演說。蔡英文表示「此行歐洲,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傳達臺灣會繼續與民主盟友合作、共同確保區域的安全穩定,也期盼在臺灣與歐洲共同努力下,繼續成爲經濟韌性的國際夥伴。」
蔡英文辦公室也在日前指出「蔡英文將藉此行,傳達臺灣和立陶宛共享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價值,更盼在雙方共同努力之下,繼續成爲彼此民主強化和經濟韌性的國際夥伴。」
從字裡行間中,不免看出蔡前總統多次提及「民主」,並強調「民主」的重要性。然而,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執政底下,川普不只少談民主價值,甚至與多個威權領袖交好(例如俄羅斯的普丁、北韓的金正恩)。這將形成一個有趣的矛盾:臺灣想借由民主價值拉近與西方的關係,但川普時代的美國卻對這些價值不感興趣。
蔡英文卸任後的歐洲外交與民主形象延續
2024 年 5 月,蔡英文正式卸下總統職務,結束八年的任期。蔡英文仍繼續參與國際事務,以「卸任元首」的新身份,持續進行一條充滿象徵性與戰略價值的外交路線,特別是對歐洲。
卸任後的蔡英文以非正式的身分積極參與歐洲多場論壇與學術對話,主題圍繞民主制度的韌性、威權主義的擴張、以及臺灣作爲亞洲民主堡壘的地緣政治意義,成爲臺灣民主形象在國際舞臺上的代言人。
然而,這樣強調民主價值的外交策略,也正面臨一項國際現實的挑戰:美國——臺灣最重要的安全夥伴,其現任總統川普對「民主」並不積極倡議。
川普對民主的態度 從口號到棄守的價值外交
在全球民主遭遇威權主義挑戰的年代,美國一向被視爲民主價值的領導者。然而,川普總統對民主的態度,無論在其第一任期或在他於 2024 年再次當選後的言論與行動,皆顯示出一種——他既不敵視民主制度本身,卻也從不真正以「價值輸出」作爲核心外交策略。
民主價值的邊緣化 不再作爲外交主軸
川普的論述當中,鮮少有明確談論「人權」「自由」與「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商人背景的他,對外關係的基本邏輯也是「交易導向」,凡事以國家利益、經濟利益爲優先,這也跟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價值外交」形成強烈對比。
川普曾公開讚賞普丁、金正恩、習近平等強人領袖,稱他們「有控制力」、「懂得掌權」。他對中國的批評僅集中在貿易不公與經濟競爭,幾乎沒有以人權或民主爲由指責北京當局。
此外,在第一任內,川普大幅削減國務院預算,縮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對海外民主建設的援助,顯示他對推動海外民主毫無興趣。
▼川普的論述當中,鮮少有明確談論「人權」「自由」與「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圖/路透)
對內民主制度的挑戰 制度不服從與選舉否認
川普對民主的保留態度,最具體也最具破壞性的例子,莫過於他對美國內部選舉制度的質疑與不承認,2020 年大選當中,尋求連任的川普敗選後,不只拒絕認輸,更聲稱選舉被「竊取」,並在無證據情況下多次挑戰選舉結果。
此外,川普一再要求部會首長、司法體系「爲他而戰」,將政治忠誠凌駕於制度中立,這種鼓勵制度「效忠」個人而非原則的態度,不僅削弱了行政部門的制度性質,也削弱了美國內部對民主程序的信心。
民主語言的斷裂 臺灣的外交試煉
臺灣長期將「民主」作爲對外敘事的核心,不僅是因爲制度自信,更是爲了與自由世界建立更深連結。蔡英文以卸任元首之姿,在歐洲傳遞臺灣民主的堅持與願景,試圖在國際社會中維持臺灣作爲民主夥伴的能見度。
然而,這條路線所倚賴的,是一個將民主視爲共同價值的國際秩序。當川普再度掌權,美國的對外政策不再強調民主,而更傾向實用主義與強權邏輯,臺灣將陷入一種「理念過剩、現實不足」的外交張力:我們高舉民主價值,卻發現最重要盟友的論述已經改變。
在這樣的世界裡,臺灣也必須進一步思考在國際場合中,是否要繼續以民主爲主軸並談論民主的重要性?或者說,在強權大國由威權領導的情況下,繼續談論民主對現在臺灣的整體利益是否加分?這些將是臺灣政府需要審慎應對的問題。
▼在強權大國由威權領導的情況下,繼續談論民主對現在臺灣的整體利益是否加分?這些將是臺灣政府需要審慎應對的問題。(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