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語言的邊界 川普「不動武」爆料與習近平的戰略定力
▲川普聲稱,已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團隊那裡獲得明確的口頭保證,承諾在他總統任內,絕不會對臺灣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圖/路透)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60分鐘》(CBS 60 MINUTES)專訪時,再度投下一枚語言震撼彈。川普聲稱,已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團隊那裡獲得明確的口頭保證,承諾在他總統任內,絕不會對臺灣採取任何軍事行動。這番話一出,立即在國際輿論間掀起波瀾。
對川普而言,這不僅是外交訊息,更是語言戰的再現。他再次以一句話,讓自己站回亞太舞臺的中心,並重新設定權力敘事的節奏,與語言的節拍。
川普以個人意志與話語強度 重塑國際關係
川普的這番發言延續了他慣有的政治風格:語言節奏強烈、具戲劇性,也帶有明確的戰略算計。他刻意塑造「只要我在,中國就不會對臺動武」的強勢形象,以語言主導權投射威信,讓「川普治下的穩定」成爲一種敘事框架。
這並非即興發言,而是一場精準的政治設計。他用語言製造安全幻象,讓盟友相信美國仍是穩定的中心,也讓對手意識到,任何行動都可能觸發美方反應。這種以語言製造秩序的能力,正是川普的典型作風,不靠條約或制度,而以個人意志與話語強度重塑國際關係。
川普的「不動武」爆料,表面上是友臺姿態,實際上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對美國內部而言,這是他對選民的政治回饋:以強勢形象重申「唯有我能鎮住中國」。對外,則是他重新奪回亞太敘事的領導權,宣告「美國仍在場」。
這並非一份承諾,而是一種語言上的力量宣示,在競爭激烈、盟友搖擺的後冷戰時代,他以戲劇化手法重啓「美式穩定」的想像。川普深知,語言本身就能構成政治現實。
習近平以「不動聲色的進逼」 用沉默與壓力維持主導權
但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武力統一臺灣始終是下下策。中國領導層長期講求戰略定力,最優先的選項從來不是開戰,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時間換取空間、以壓力累積優勢,纔是中國式戰略思維的核心。
習近平深知,一場戰爭將引發國際反制與內部動盪,反而破壞其長期目標。因此,中國更傾向以政治、經濟、法律與輿論等多重手段,塑造臺灣的「被孤立感」與「被動感」,讓社會在外部壓力與內部焦慮間漸漸失去戰略耐心。這並非放棄統一,而是一種「不動聲色的進逼」,用沉默與壓力維持主導權。
這種戰略定力,使中國能在表面剋制中維持內部掌控,也讓外界難以判斷其真正底線。中國知道,短期衝突會激化美日安全合作與印太盟友的協力支援,唯有以「低聲進逼」的節奏,才能削弱臺灣社會的韌性與國際支持。
這是心理與制度並行的攻勢:既不爆發衝突,也不放棄施壓。川普的語言對中國而言,不過是另一種可被觀察與利用的變數。
▼習近平深知,一場戰爭將引發國際反制與內部動盪,反而破壞其長期目標。(圖/路透)
臺灣面對兩大強權的話語交鋒 最珍貴的力量是冷靜與穩定
在這樣的雙重語言戰下,臺灣的應對之道在於戰略自制。真正的安全,不在他人的保證,而在我們自身的定力與準備。臺灣不能因外界的語言起伏而調整節奏,更不能讓自己成爲美中角力的籌碼。面對兩大強權的話語交鋒,最珍貴的力量是冷靜與穩定。
這幾年,臺灣在外交與安全上展現出一種成熟的剋制:不被情緒牽動,不陷入口號競逐,而是以持續的防衛建設與制度韌性,維持戰略主動。
戰略自制並非消極不作爲,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判斷力。它要求在巨浪中掌握呼吸的節奏,知道何時說話、何時沉默,何時展現力量、何時隱藏意圖。
當臺灣能夠穩住這個節奏,對岸的每一個動作都將失去預期效果。習近平或許可以計算軍事風險,但永遠無法計算一個社會的決心與冷靜。
讓「今天不能夠開戰」 成爲中國領導人永遠的思考結果
川普以語言塑造主導權,習近平以定力維繫態勢,而臺灣則必須以成熟維護存在。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別人替我們承諾「和平」,而是讓對手在每一次衡量後,都告訴自己:「Not Today」。
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一種戰略邏輯,透過持續的備戰、穩定的信念與冷靜的節奏,讓「今天不能夠開戰」成爲中國領導人永遠的思考結果。
當世界重新回到語言與權力的拉鋸之間,臺灣不需喊得最響,但必須讓對方永遠不敢輕舉妄動。
▼這幾年,臺灣在外交與安全上展現出一種成熟的剋制:不被情緒牽動,不陷入口號競逐,而是以持續的防衛建設與制度韌性,維持戰略主動。(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