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前兩岸開戰?旅美教授曝1警訊:臺灣正走在鋼索上
美中臺三邊局勢持續升溫,國際社羣對臺海未來發展充滿憂慮。圖爲2022年8月1日,解放軍東部戰區進行實彈射擊訓練。(新華社)
美中臺三邊局勢持續升溫,國際社羣對臺海未來發展充滿憂慮。旅美教授翁履中今(21)日指出,美國對臺政策正陷入「威懾與誤判」的兩難,若處理失當,將可能將臺海推向無法回頭的危機邊緣。他引述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在一週內刊出的兩篇重量級評論,指出美國內部對中國大陸與臺灣政策的戰略失衡已引發學界與政策圈的高度警訊。他強調,臺灣現在正在走一條高風險的鋼索,「這不是要戰還是要投降的選擇,而是如何避免戰爭的同時守住尊嚴與實力的複雜挑戰」。
其中一篇於5月20日刊出的文章,由蘭德公司高級政治學者珍妮佛.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與知名歷史學家史蒂芬.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聯合撰寫,指出美國長期對臺戰略包含三大支柱「軍事防衛」、「外交支持」與「經濟遏制」。但三者之間缺乏協調,加劇戰略模糊與衝突升級的風險。兩位作者主張,美國應採取「低調但有效」的部署方式,避免高調軍演與政治表態,並強化與臺灣的實質軍事整合,以達到威懾北京而不刺激北京的微妙平衡。
文章特別建議,美方應持續協助臺灣強化防衛能力,卻應避免給予北京「臺灣正尋求獨立」的訊號。爲此,美國應提供與美軍系統高度整合的武器裝備,如NASAMS防空系統與HIMARS火箭系統,以讓中國大陸清楚意識到臺灣若遭攻擊,美軍極可能介入。
在外交層面,卡瓦納與沃特海姆強調,華府不應放棄對「一中政策」的維持,並應在必要時對臺灣領導階層的挑釁言行表達立場,重申維持現狀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在本週稍早發表的另一篇文章中,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大陸事務專家Bonny Lin(林碧瑩)與兩名前美國國安官員共同撰文,指出中國大陸已將臺灣視爲迫切且核心的國安挑戰,並將總統賴清德視爲比陳水扁更具「分離主義」傾向的領導人。
文章警告,北京近年透過密集軍演、法律戰與心理戰手段實施對臺壓迫,並正進行海空封鎖模擬,爲奪臺可能性做準備。文中特別指出,一旦中國大陸領導層對軍事實力產生足夠信心,並懷疑美國介入決心,2027年前後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將大幅上升。
此外,該文對美國內部政策搖擺提出批評,尤其是川普若再度執政,可能對臺灣產生冷淡甚至棄守風險,從而鼓勵北京採取「先發制人」的攻勢。作者們建議,美國應對中國大陸釋出明確、不含糊的政策訊號,同時在軍事上維持準備,在外交上重新宣示「和平統一可以接受,但不得動用武力」的底線。
對此,翁履中在其評論中指出,這兩篇文章雖來自不同背景與觀點,卻傳遞出相同訊息:臺海的穩定不再能僅靠軍事威懾或政治表態維持,而需要「相互再保證」的穩定策略。他解釋,這意味着不僅要讓對手知道自身有備而來,也要讓對方理解自己無意挑釁,降低誤判與衝突升高的風險。
翁履中強調,美國對臺軍援應避免淪爲政治作秀,應着重實質防禦能力與高科技依賴的戰略連結,營造「臺灣不是單飛」的訊號。他也指出,美國若無法在「一中政策」與「戰略清晰」之間達成內部一致,將使北京誤判其立場,進一步走向軍事冒險。
更令人關注的是,兩篇文章均指出,隨着美國內部政策分歧與選舉變數浮現,北京可能押注「速戰奪臺」的可能性不斷升高。其中一篇甚至提及,美國應考慮針對「和平統一」採取有條件接受的立場,以降低對抗風險,雖對臺灣而言難以接受,卻反映出美國政策圈現實主義的升溫。
翁履中提醒,臺灣不能再以過去的「挺臺表態」爲滿足,必須思考如何在主權、和平與安全之間尋求平衡。他強調,臺灣現在正在走一條高風險的鋼索,「這不是要戰還是要投降的選擇,而是如何避免戰爭的同時守住尊嚴與實力的複雜挑戰」。唯有拋棄意識形態對抗,從務實合作出發,臺灣纔可能在變局中維持戰略自主與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