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臺積電在美開花!旅美教授曝「黃仁勳發言藏警訊」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右三)日前造訪臺積電亞利桑那廠(AZ廠),宣佈首款在美國製造的Blackwell晶片,即出自臺積電AZ廠。(摘自輝達官網)
輝達(Nvidia)與臺積電攜手在美國開花結果,象徵全球人工智慧產業的新里程碑。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20日在臉書撰文指出,這項合作雖令人振奮,但對臺灣而言,「技術榮光不等於戰略優勢」,並直言臺灣必須思考如何從中真正「收穫果實」,否則恐淪爲被邊緣化的供應者。
輝達與臺積電上週宣佈,首批在美國本土生產的 Blackwell 晶片晶圓正式完成,將用於AI資料中心與高效能運算平臺。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親自出席臺積電亞利桑那廠慶祝儀式,強調「全球最重要的晶片,現在在美國製造」,象徵美國推動「晶片迴流」政策初見成效。
根據官方資料,臺積電亞利桑那園區將總投資達1,650億美元,建設六座新廠,創造數千個高科技工作機會;輝達未來也將在AI基礎設施上投入5,000億美元。業界認爲,這將重塑美國在全球AI供應鏈的角色。
不過,翁履中在20日在臉書發文提醒,這場慶祝背後,其實暗藏「地緣政治的現實」。他指出:「臺積電在美國製造AI晶片,確實展現技術實力,但若沒有完整國家策略配合,就不代表臺灣更強。」
翁履中認爲,當臺積電的生產與投資逐步轉移至美國、日本與歐洲,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正在被稀釋。他分析,黃仁勳那句「最重要的晶片在美國製造」正透露另一層現實:美國未來可能不再需要依賴臺灣。
他指出,無論川普或拜登政府,都以「國家安全」爲名推動晶片迴流,美國積極打造自主供應鏈,這讓臺積電的國際佈局不再只是商業行爲,而是政治與安全戰略的延伸。「當全球歡呼『臺積電在美國成功』時,臺灣也要冷靜思考,這份榮耀的果實到底能不能回到自己手裡?」
翁履中進一步警告,當美國吸納人才與技術、掌握上游材料與關鍵設備時,臺灣勢必面臨「實質去臺化」的過程。「名稱裡有臺灣,不代表利益都回到臺灣。」他說,未來的高薪職缺、技術資料、供應鏈價值都在美國本土累積,「臺灣的光環仍在,但主導權正在外移。」
他強調,若臺灣仍以「臺積電=臺灣優勢」的思維看待全球產業變化,將是危險的自我安慰。AI時代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掌握話語權與決策權的戰爭。「當我們慶祝美國製造的臺積電晶片時,也該問自己:臺灣還能掌握多少自主?」
翁履中最後呼籲,臺灣政府與產業界應正視產業外移的現實,制定長期策略,確保在全球科技重組的浪潮中不被邊緣化,「這不只是臺積電的歷史時刻,也是臺灣的警鐘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