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正在走鋼絲「威懾與誤判之間」 美國對臺政策面臨兩難與警訊
▲美國學界與智庫的觀察者針對當前臺海情勢提供了深刻分析與政策建議,指出美國當前對臺政策正處於失衡的邊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一週以內,《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接連刊出兩篇重量級文章,由來自美國學界與智庫的觀察者針對當前臺海情勢提供了深刻分析與政策建議,指出美國當前對臺政策正處於失衡的邊緣。
一方面,美國強化軍事部署、對臺軍售與外交互動,展現對臺安全承諾;另一方面,中國則逐步升高對臺壓力與軍事恫嚇,對賴清德政府採取日益激烈的語言與行動。
學者們認爲,若處理不慎,雙方的誤判與升級螺旋將可能將臺海推向不可逆的危機。
不應放棄「一中政策」底線 現狀穩定是美國利益所在
最新的一篇文章是在520出版,由珍妮佛·卡瓦納與史蒂芬·沃特海姆執筆,重點在於探討美國威懾策略的結構性兩難。他們指出,美國曆來對臺戰略包含三大支柱,提升防衛能力、透過外交展現支持與不挑釁的訊號,以及經濟手段以削弱中國軍事現代化。
問題在於這三者間的協調始終不足,導致戰略模糊與誤判風險增加。他們主張,美國應避免高調的軍事升級行動,轉而透過低調但實質的軍力部署、加強臺灣自主防衛並強化美臺軍事互通,藉此穩住威懾效果又不激怒北京。
他們強調,軍事升級應以「靜默部署」爲原則,透過潛艇、轟炸機與反艦飛彈等部署於日本與菲律賓,營造戰略縱深,但需避免口頭挑釁與公開宣示。
同時,該文指出臺灣強化軍備的兩難,雖然提高防禦能力具遏制作用,但也可能使北京誤以爲臺灣有意尋求獨立,因此建議美國提供“與美軍高度整合”的軍備系統,如NASAMS、HIMARS等,既強化臺灣防禦,也讓北京明白臺灣不可能單獨作戰。
此外,文中強調,外交層面華盛頓不應放棄「一中政策」底線,並應在必要時公開批評臺灣領導人的挑釁言論,重申現狀穩定是美國利益所在。
建議美國釋出清晰訊號 修正模糊的對臺行動
本週稍早的另一篇文章,則是由CSIS資深中國研究員Bonny Lin與兩位國安前官員共同撰寫,強調中國目前已將臺灣視爲急迫安全挑戰,而賴清德總統已經被視爲與陳水扁相同甚至有過之的「分離主義者」。
文章詳細描繪中國如何透過密集軍事演習、海空封鎖模擬行動、心理戰與法律戰等「全域戰爭」方式施壓臺灣。文中特別警告,北京誤判風險如果持續上升,2027年前後就有可能出現具體軍事行動,尤其是當中國領導人對軍事能力有信心,認爲中方能在美軍介入前迅速奪臺的情境下。
該文指出,美國內部政策矛盾與川普政府迴歸之後對於臺灣的忽視,進一步加劇北京對華盛頓決心的懷疑,這會鼓勵北京「先發制人」。他們建議美國必須對中國釋出清晰訊號,並修正模糊與矛盾的對臺言論與行動。
文章強調,美國應在軍事上提升戰略準備,同時避免「高調操作」,並在外交上重申「非暴力、和平統一可接受」的底線,營造讓中國不會輕啓戰端的戰略環境。
▼他們建議美國必須對中國釋出清晰訊號,並修正模糊與矛盾的對臺言論與行動。(圖/路透)
兩篇文章指出華府對臺路線分裂 北京對未來政策不確定性升高
這兩篇文章延續美國智庫圈對臺灣問題在這半年以來,持續發出警告的連續警鐘式評論,值得臺灣特別留意。兩者都不約而同地強調,美國面對中國這個前所未見、全方位挑戰的對手,已經無法只靠軍事嚇阻或經濟脅迫來維持穩定。軍事力固然重要,但學者們反覆強調的潛在關鍵詞是「Mutually Reassurance」——相互再保證。
什麼是相互再保證?就是讓對方知道你有準備,也願意合作,從而降低誤判的風險。這是一種比威懾更細膩、但也更有效的穩定策略。而這正是目前美國對臺政策正在失衡的地方。
第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對臺軍援應避免政治作秀式的「大聲張揚」,反而應強化臺灣實質防衛力,同時透過高科技武器的系統依賴性,暗示美軍介入的必要性,這是一種「安靜但堅定的保證」。這不僅讓北京知道臺灣不是“單飛”,也讓臺灣領導人知道不宜單方面行動,這是智慧的威懾。
第二篇文章更進一步指出,美國需要統一對中戰略溝通訊號。若華府持續在「戰略清晰」與「一中政策」之間搖擺不定,只會讓北京誤解華府立場。這種誤解,是歷史上幾乎每一場戰爭的前奏。從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對手的誤判從來不是他們「太壞」,而是他們「看錯了對手的底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篇文章皆指出目前華府內部對臺政策路線的分裂,特別是川普政府回鍋的變數,使北京對美國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若華府無法在政策、語言與行動上展現一致,反而會讓中國在2027年左右進一步押注「快速奪臺」可行性。
其中,在最新的這一篇文章中,甚至點出美國需要對「和平統一」提出條件式的接受態度來穩定局勢,這對臺灣而言或許難以接受,但也點出了美國國內討論臺灣時,已經出現基於現實的轉向情況。這是美國的國家利益計算,而不是意識形態站隊。
臺灣真的不能不認真思考,當美國學界、智庫甚至情報界老手都在發出這麼一致的警告,臺灣內部的政治人物與社會是否準備好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是否願意把國家安全從「意識形態對抗」轉爲「務實安全合作」?是否能在捍衛主權與維持和平間找到戰略平衡?
這不是「要戰爭還是要投降」的二選一,而是「如何在避免戰爭的同時,守住尊嚴與實力」的複雜選擇。在國際氛圍變化劇烈的當下,聽懂這些非喊話式的警訊,比一味期待「挺臺表態」更有價值。外交、國防、經濟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需要智慧與節制,而不是激情與對立。
臺灣真的需要找到走鋼索的智慧——而不是隻會搖旗吶喊!
▼臺灣需要智慧與節制,而不是激情與對立。(圖/軍聞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