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議員「破冰訪華」 戰略溝通還是戰術讓步?
▲美國衆議院議員罕見訪中,民主黨衆議員亞當史密斯率領的兩黨代表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在美中關係持續緊張的大背景下,一羣來自美國衆議院的兩黨議員於本週罕見訪問中國,並於週日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這是自2019年以來首度有美國衆議院代表團踏上中國本土,並象徵性地推動雙方「破冰」行動,將軍事對話擺上檯面。
代表團由前衆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現任民主黨高層議員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率領,隨行者包括民主黨議員羅·卡納(Ro Khanna)、克麗絲·胡拉漢(Chrissy Houlahan),以及共和黨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邁克爾·鮑姆加特納(Michael Baumgartner)。
代表團此行主要目標是恢復和擴大中美之間的高層軍事對話,尤其在兩國軍艦與戰機在臺海與南海頻繁遭遇,軍事誤判風險日益升高之際,此舉被外界視爲戰略穩定的試探性起點。
李強對代表團表示歡迎,並稱這是一次「破冰之旅」,強調中美關係對全球穩定具有深遠意義。史密斯則呼籲「增強理解與溝通」,指出「我們兩軍的對話仍遠遠不足,這在全球安全環境中是個重大風險」。
此次訪問緊接着美中領導人在週五進行的長時間電話交談,並配合川普將於10月底在韓國與習近平會面、並計劃明年訪中的行程,被視爲美中雙方試圖爲2025年後兩國關係尋求「軟着陸」的外交舉措。
然而,這場訪問也發生在臺海局勢升溫、美國對中科技與軍事封鎖加強的節點。北京持續對臺灣加壓,聲稱其爲「中國的一部分」;而美國國會則持續通過涉臺軍售與交流法案,凸顯美國對臺灣安全的支持未退場。
在全球安全格局劇變、烏俄戰爭持續、印太戰略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這次代表團訪華雖然口稱和平與穩定,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場情報交換與底線摸索的外交演習。
美中關係「壓力測試」 背後釋放訊號令臺灣不安這次美國衆議院代表團訪華,與其說是中美關係「回暖」,不如說是雙方爲避免失控而進行的一次「壓力測試」。對北京來說,這是一次「測風向」;對華府而言,則是「控管風險」。
然而,對臺灣而言,這場降溫背後釋放的訊號卻令人不安:美國國會雖然會繼續支持臺灣,但在現實操作上,臺灣應該要注意到連美國國會,都開始重新調整國會在臺海的風險承擔方式與角色定位。
過去幾年,臺灣在中美對抗的背景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軍售頻頻獲批、總統高調過境、國會代表團一波接一波。但當雙方決定進入「戰術性妥協」階段時,這些支持立刻就成了北京眼中要求美國「展現誠意」的籌碼。
川普的「交易原則」在這裡表露無遺。他拒絕無償援臺,公開強調臺灣應該「爲美國的保護付錢」。對北京來說,這是友善訊號;但對臺灣而言,卻意味着自身安全可能被拿來當作談判籌碼。換句話說,川普不排斥在臺灣議題上做出暫時性讓步,只要能換來中國在關稅或科技封鎖上的妥協。
當美中都需要對話成果來證明「降溫」有效,臺灣問題就成爲最容易被動手的區塊。少賣一點武器、限制過境、降低臺海議題的國際能見度,對北京來說是勝利,對美國來說則是「可接受的代價」。而這,正是臺灣眼下最大的戰略風險。
臺灣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因此纔會在今年大幅提高國防預算,加速本土軍工發展。但這些努力仍無法改變地緣政治的現實:當美中坐上談判桌,臺灣往往只能被迫靜音。過去幾年,臺灣因中美緊張而搭上國際能見度的「順風車」;如今風勢轉變,臺灣恐怕要面對國際支持迴歸「維持現狀」的冷靜階段。
因此,臺灣不該再期待回到蔡英文與拜登政府時期的高調友誼,而是必須更務實,提前研擬因應策略。特別是在川普與習近平即將於10月底韓國APEC會晤之後,臺灣問題很可能有機會從雙邊關係的「禁區」,轉爲「可討論」的選項。貿易談判,軍售、總統過境與科技政策,或許會在某些條件下被鬆綁,甚至被重新定義。也許臺灣最關心的,會是賴清德總統明年應該就可以過境美國吧!
總而言之,這場國會「破冰之旅」只是外交儀式,但它傳遞的戰略訊號卻極爲清晰:美中關係正進入一種戰術調整期,短期看似和緩,長期仍是深層競爭。
真正的挑戰在於,臺灣該如何在這場大國博弈的縫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支點,避免成爲別人交易桌上的籌碼。
▼對臺灣而言,這場降溫背後釋放的訊號卻令人不安:美國國會雖然會繼續支持臺灣,但在現實操作上,臺灣應該要注意到連美國國會,都開始重新調整國會在臺海的風險承擔方式與角色定位。(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