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通話 旅美教授揭「3關鍵訊號」:對臺灣的啓示尤爲重要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與美國總統川普通話。圖爲2017年川普和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商界領袖。(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通話,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對話聚焦全球貿易議題,特別是大陸稀土礦物的出口問題,也觸及臺海議題等,引發全球注目。旅美教授翁履中今(7日)發文分析,川習這次通話透露出3個關鍵訊號,值得深思,包含習近平向川普喊話的本質,是「請管好你身邊的鷹派」、這是一場「脆弱的平衡」、對臺灣的啓示尤爲重要。

針對川習90分鐘通話背後的戰略平衡,翁履中寫下3個關鍵訊號,分別是第一,習近平向川普喊話的本質,是「請管好你身邊的鷹派」,這是典型的高層對高層外交操作,試圖透過元首級的直接對話,突破雙邊關係的僵局,當中習近平以中美關係這艘「大船」的航向,需要「兩國領導人當好船長」還呼籲雙方定好方向,意圖塑造中美在全球貿易秩序中同等主導地位的形象,這不僅是對川普的試探,也是對世界的宣示「中國,已不再是從屬者」。

翁履中指出,第二,這是一場「脆弱的平衡」,從學生簽證解凍、稀土出口局部恢復,到新一輪談判安排,川普確實釋出了一些善意,但這些讓步能否兌現、能否穩定,仍取決於川普政府內部複雜的政策張力;他認爲雙方目前所謂的「共識」僅是暫時止血,不代表已找到治本之道。

至於第三點,翁履中直言,對臺灣的啓示尤爲重要,習近平在通話中的表現,或許反映出中方認定美國川普會謹慎處理臺灣,尤其川普不接話、不表態、不在聲明中提及臺灣,證實了川普看待臺灣的方式,確實打算採取「低度互動」策略;他認爲,表面上川普仍會賣臺灣武器,表達象徵性支持,但他不願讓臺灣問題成爲中美博弈的核心,因知這不是加分題,而是減分雷區,而臺灣若還在爭論「親美」或「疑美」,可能會更加迷失了臺美關係的現況。

最後,翁履中表示,這場稀土小解凍的背後,反映的是中美兩強對抗邊緣的「技術性讓步」,但不論是川普還是習近平,他們都在爲自己「未來能說服內部」鋪路,這種局部進展不能被視爲結構性突破,雙方的猜忌與衝突根源依舊未解,下一步會談是否真正緩解矛盾,還要看雙方是否願意拿出真正的戰略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