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與川普會談的啓示 臺灣不可忽視的風險訊號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6日於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舉行峰會。(圖/路透社)
●王宏仁/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2025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會談。這場會談歷時超過三個小時,最後沒有任何正式協議產生,但卻引發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對美國而言,這是川普個人的勝利;對俄羅斯而言,這是一次爭取與美國改善關係的契機;對歐洲與烏克蘭來說,這是關乎戰爭進退的重要觀察點。然而,對臺灣而言,會談本身雖沒有直接涉及臺海問題,但川普在會談途中的受訪言論卻透露出他如何理解臺灣問題,這部分勢必會對臺灣的安全環境造成影響。
會談氛圍與政治意涵
在會談之前,川普曾公開表示,如果認爲對方沒有誠意,他隨時可能離場,甚至以此做爲施壓策略。但實際情況卻是,會談持續了三個多小時,過程中並沒有出現破局或公開爭吵,反而顯示雙方都願意在一定的框架下保持交流。
這一點值得留意:普丁能夠吸引川普的注意並維持談話節奏,這本身就是一種有效地戰略操作。如果今日換成習近平和川普對話,恐怕川普不見得會有如此耐性。今天這場對話,的確讓我們對普丁的能力刮目相看。
核心分歧仍然存在
儘管氣氛融洽,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卻沒有絲毫退讓。首先是領土問題。俄羅斯立場一貫強硬,強調克里米亞(Crimea)已經「迴歸」俄羅斯,並拒絕撤出烏克蘭東部四個被佔領的地區(Donetsk、Luhansk、Zaporizhzhia、Kherson)。對莫斯科而言,這些領土既是談判的底線,也是向國內展現強勢外交的政治資本。川普雖然希望推動停火,但在這一點上無法逼使普丁妥協。
▲普丁在領土議題上強硬不退讓,川普也無可奈何,對照可能的川習會,無異對臺敲響一記重大警鐘。(圖/路透)
這一點值得留意:普丁如果這樣的堅持最後得到回報,換成習近平是否會如法泡製?因爲中國和俄羅斯近期已經在國際上聯合論述,領土是核心利益,而臺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絕對不會退讓。
戰略效果與普丁的計算
普丁透過這場對話,其實成功展現俄羅斯願意與美國重啓關係的善意,淡化其在戰場上的孤立形象。他甚至提及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暗示可能開展經濟合作。特別是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Russian Direct Investment Fund, RDIF)負責人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的參與,更強化了這一信號。這顯示普丁試圖以「經濟合作」做爲改善雙邊關係的切入點。
這一點臺灣也值得留意:目前中國跟美國貿易談判的策略就是拖延。在拖延過程中,關稅議題可能被其他突然出現的議題所綁架,例如總統賴清德本來可能過境紐約一事,就需要謹慎處理。
臺灣應注意的關鍵訊號
對臺灣而言,真正需要關注的並不是會談本身,而是川普在會前與會後的談話。他在赴阿拉斯加途中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習近平曾經向他保證,在川普任內不會對臺灣動武。
▲川普的發言對臺發出了警訊,他傾向相信領導人之間的個人承諾,而非制度性的安全保障。(圖/路透)
這段言論揭示了川普對臺灣問題的第一印象:他傾向相信領導人之間的個人承諾,而非制度性的安全保障。
更值得警惕的是,川普甚至將臺灣與烏克蘭進行類比。他在會談後透露,他曾對普丁說,如果自己在2020年能繼續連任,俄羅斯就不會發動對烏克蘭的戰爭,而普丁也表示同意。川普由此推論,習近平在臺灣問題上也會以同樣邏輯處理。
這種看法是嚴重錯誤的。臺灣問題的性質與烏俄戰爭不同,不能依靠北京的「不動武承諾」來獲得保障。這種誤解若未及時修正,可能對臺灣的安全戰略造成長期傷害。
臺灣的當務之急 改變川普對臺的錯誤類比
川普若真的部分相信習近平的說法,即便僅僅是「百分之一的信任」,都可能造成美國在印太安全政策上的鬆動。這會導致盟友對美國立場的疑慮,進而影響日本、南韓、甚至東南亞國家在區域安全架構中的態度。
另一方面,即使美國實際上並未鬆懈,單是川普的言論,也可能讓北京誤判形勢,進一步加大對臺灣的灰色地帶壓力,無論是軍機繞臺、網路攻擊,還是經濟脅迫,都可能因此加劇。
因此,臺灣的當務之急,是改變川普對臺灣的認識。這並非單靠宣傳即可,而是必須展現制度化且具體的外交努力。臺灣應立即任命一位有能力、且獲得總統充分信任的駐美代表,整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在美國國會、智庫與媒體中重新佈局。只有積極塑造美國領導人對臺灣的正確認知,才能避免臺灣在錯誤的類比與虛幻的承諾中陷入戰略劣勢。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