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河東公安:“三措閉環”讓矛盾糾紛無所遁形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5日訊 近年來,臨沂市公安局河東分局堅持和發展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爲目標,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行動,切實將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去年以來,累計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4萬餘起,刑事立案同比下降28.75%。

下好排查“先手棋” 源頭防範

左樹亭是河東區太平街道光沂莊村的一名“義警”,對村裡的大事小情瞭如指掌。今年春節期間,她在走訪時瞭解到有兩戶人家因土地劃界問題產生了矛盾。她從村委會查到土地劃界的原始依據後,藉助家族關係網,在公安力量的協助下,連夜組織“ 院落調解會”,僅用2小時就化解了這起矛盾,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級。

河東區轄6個鎮街,涵蓋179個行政村、327個自然村,人口達到50餘萬人,龐大的人口體系內蘊含着複雜多變的矛盾,時常面臨警力不足的窘境。河東公安積極探索創新“警力+民力”基層治理新模式,“鄰家義警”應運而生。這些義警既是鄰里間的普通一員,又肩負着協助警方維護社會治安的責任,他們行走在街道村居的角角落落,及時掌握各類治安隱患和矛盾糾紛線索,精準摸排羣衆平時難言、隱藏的婆媳、贍養等糾紛,全力下好排查“棋”。

“十戶聯防”隊伍是“警力+民力”融合的又一創新舉措。積極動員轄區村委、社區治保會、小區物業、保安等羣防羣治力量,建成了“十戶聯防”隊伍,將矛盾糾紛排查的觸角延伸至田間地頭。對於排查出的矛盾風險隱患,分門別類建立檔案,跟蹤推進實施,避免事態激化,讓“事後調”轉向“事前防”。

目前,已組建覆蓋297個自然村的“鄰家義警”隊伍9支,創建“十戶聯防”隊伍4433支,覆蓋轄區16萬餘戶居民。

打好調解“主動仗”合力化解

“多虧你們一趟趟上門調解,不然我和老李真不知道要鬧到啥時候!”河東區湯頭街道轄區村民劉大哥感嘆道。原來,劉大哥與鄰居李大哥 因門前排水問題積怨已久,排水流向影響出行,鄰里矛盾逐漸升級。湯頭派出所所長郭洪洋在走訪中掌握這一情況後,立即聯繫雙方展開調解。經初步瞭解,民警發現兩家的矛盾已經進入了激化狀態,靠“單打獨鬥”解決並非易事。民警邀請了律師、村幹部等多部門力量“齊上陣”,最終,兩家的矛盾全然化解。

近年來,河東公安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爲指引,以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爲中樞,構建了人民調解、治安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的大調解工作機制。在調解過程中,既講法律、明事理,又注重情感溝通和人文關懷,引導當事人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協議。採取小矛盾及時調、大矛盾精準調、“疑難雜症”組團調的工作法,多方力量、多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矛盾聯調,切實將矛盾糾紛控在“格”內,化解在羣衆的“家門口”。

上好回訪“流動課” 閉環管理

矛盾調處成功並不等於萬事大吉,做實回訪是關鍵。“老趙,最近咱們企業這邊一切都正常吧?小王跟小張和好後沒有再出現矛盾衝突吧?”這是河東公安分局溫泉路派出所民警李龍在矛盾糾紛排查回訪時跟企業負責人的對話。

河東公安按照“誰辦理、誰負責,誰調解、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動態跟蹤回訪機制。對已經調解成功的矛盾糾紛,民警進行定期回訪、動態跟蹤,通過了解當事人的協議履行、思想動態和認知轉變,形成矛盾糾紛化解處置閉環。簡單矛盾週迴訪,複雜矛盾月上門,鞏固調解成果。實現“回訪一人、宣傳一家、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切實做好矛盾糾紛化解“後半篇文章”。

“回訪不是走形式,得戴着眼睛看細節、帶着耳朵聽心聲、手勤腳勤想方法。”李龍在所內分享回訪經驗時說道。

閃電新聞記者 谷會媛 通訊員 蔡飛飛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