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九龍坡:“消氣包”化解矛盾糾紛
光明日報記者 黃漢鑫 李宏 張國聖
“李老師來得正好,我們有筆工資還沒發下來,幫我們想想辦法嘛。”
正逢趕場日,重慶市九龍坡區中梁山街道城市管理崗彭升權與大石塔社區網格員李亞男組成的巡查小組剛走進人來人往的社區集市,就接到了十多名羣衆焦急的求助。
“莫急莫急,大家慢慢講。”彭升權和李亞男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將事件上報給了街道“消氣包”綜合調解中心。沒多久,中心的專職調解員張光理便趕到現場,敦促有關負責人按時發放工資,成功達成調解方案。
中梁山街道地處城鄉接合區域,人口密度大、人員結構複雜,還有不少企業入駐,基層工作往往面臨着多元矛盾糾紛。爲了使百姓矛盾糾紛早發現、早介入、調解好,中梁山街道整合多部門成立了綜合調解中心,開展以“消氣包”爲品牌的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要想羣衆多‘消氣’,就要讓羣衆少跑路。根據以往經驗,我們還把羣衆監督與羣衆教育結合起來,着手將矛盾收集和調解場所放到趕場日的集市上去。”中梁山街道綜合調解中心負責人、中梁山司法所所長沈永亮介紹,除了社區網格員、專業調解員,公檢法部門工作人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也定期來到“趕場式”的調解一線,主動傾聽矛盾、幫助解決問題。
在九龍坡,大到企業糾紛、社區治理,小到鄰里摩擦、家長裡短,越來越多的糾紛在羣衆扎堆處的一張桌、一把椅前被聊開了。
早上8點半,在春風與湖小區北廣場擺上一張醒目的“二郎百姓呼叫臺”,二郎街道的網格員鍾月像擺開了一個“民情集市”,對居民大大小小的急難愁盼問題“照單全收”。
“有事當場幫着解決,無事就打打照面嘛。”鍾月介紹,“二郎百姓呼叫臺”設置以來幫助處理過不少鄰里瑣事,大夥兒也總結出了一套名叫“交朋友法”的矛盾調解經驗。
鍾月說,把“二郎百姓呼叫臺”放在小區最顯眼、羣衆最好找、人流最密集的位置,基層工作人員和周圍居民處成老熟人、交上了心,羣衆有了信任,矛盾才能調解得好。
目前,二郎街道已在27個小區設置了31個“二郎百姓呼叫臺”,除了在羣衆出入的高峰時段設置專人坐班,還安排其他時段開展入戶走訪等工作,主動傾聽羣衆訴求。
通過廣泛鋪開、開到家門口的“民情集市”,九龍坡區正逐步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2024年,該區共排查“較大、重大”矛盾糾紛264件,化解97件;一般類矛盾糾紛2.1萬件,化解率達99.48%。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