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論壇》直指本原:光大原住民的中華認同(陳復)
「新北市原住民族聯合文化活動」8月30日盛大舉行,在上千名民衆熱情參與下,展開豐富精彩的文化饗宴。(新北市原民局提供/高鈞麟新北傳真)
我長年一直很疑惑:爲什麼臺灣原住民長期在各級選舉(包括總統、立委、議員與鄉長)中都是大幅支持國民黨(或泛藍陣營),其投票支持率常見超過六成(如立委)甚至更高(尤其是鄉長),這種現象不因民進黨已經長期執政而有絲毫變化,當民進黨政府不斷在各種選舉或各級課本強化訴求「臺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因此說「臺灣文化就是南島文化」,甚至說「臺灣人都是南島人」,因此到南太平洋各島國藉由辦外交來「尋親」,藉此宣傳「南島一家親」,不斷增加經費推廣原住民文化,尤其加強原鄉建設來企圖「鞏固樁腳」,卻依然沒有獲得原住民族羣的支持,轉化在各級選舉中獲利,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如果統計過去三屆(2014、2018、2022)總計二十四個原住民鄉(宜蘭縣的大同鄉與南澳鄉;新竹縣的五峰鄉與尖石鄉;苗栗縣的泰安鄉;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嘉義縣的阿里山鄉;花蓮縣的秀林鄉、萬榮鄉與卓溪鄉;臺東縣的海端鄉、延平鄉、金峰鄉、達仁鄉與蘭嶼鄉;屏東縣的三地門鄉、霧臺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與牡丹鄉)的鄉長選舉,你會很驚訝發現:這三屆泛藍陣營在原住民鄉鄉長的當選率是百分之百,何謂泛藍陣營呢?只要是支持中華民國並反對臺灣獨立,意即不管你屬於什麼政黨,只要你不屬於民進黨固有的臺灣獨立主張,都包括在泛藍陣營內。
按照此一標準,我們來看泛藍陣營在過去三屆(2016、2020、2024)的立法委員選舉,六席原住民立委中,民國一0五年當選五席立委,當選率達百分之八十三;民國一0九年與民國一一三年則當選四席立委,當選率達百分之六十六。原住民立委是複數選區,選民依據其「山地」或「平地」身分,各自被歸類在山地或平地選區,全臺灣各地的票累積加總取前三高票者當選,按照目前選制,出身大族羣的原住民候選人出線機率較高,譬如高金素梅立委屬於泰雅族,孔文吉屬於賽德克族,伍麗華則屬於魯凱族(丈夫爲排灣族)。根據學者研究,人數多的族羣投票率高於其他族羣,自然屬於該族羣的候選人當選機會更高。
鄉長是最直接在跟鄉民生活與互動的人,鄉民投票支持出來的鄉長,應該最能反映出原住民的政治傾向。經歷過民進黨長期在中央執政,目前國民黨與無黨籍合組的泛藍陣營(過去還有親民黨在內)已經不見得有大量的資源可投注於各部落,原住民族羣中的多數人卻始終不改變自己的政治認同,除原住民族普遍講情與重義外,其在清朝時期與日據時期與閩南人長期有着相當嚴重的生活空間衝突,反而在戒嚴時期受到國民黨在政策層面的特別照顧,這讓原住民常覺得民進黨支持者有着「大閩南主義」的傾向,其所謂的「臺灣人都是南島人」只是種政治話術,會將原住民存在的意義扁平化,因此直接用選票表示自己的拒絕認同。
受到民進黨政府影響,臺灣人常習慣跟着說「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然而,我曾已表示,「南島語族」這一詞彙本來只是奧地利語言學家與民族學家威廉施密特(Wilhelm Schmidt)個人研究世界各地的語言做出的歸類,其使用拉丁文的字根「auster」與希臘文的「nêsos」合組而成,前者意指「南風」,後者意指「島語」,日本人創造和制漢語,將其稱作「南島」來對應「Austronesia」,中文稱作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這跟我們想像中專門指南太平洋島嶼說的語言不同,其涵蓋一千三百餘種語言,彼此間並未有相同的族羣意識,怎麼能如此簡化把「語族」當成「種族」,再將其當作「民族」,藉此型塑出政治認同呢?
當我們說「原住民就是中國人」的時候,其道理的依據是什麼呢?首先,基於原住民對中華民國的高度認同,而《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中國憲法,意即其脈絡系主權涵蓋整個中國而制訂的憲法,在此憲法中的國民自然就是中國人。原住民高度認同支持中華民國的政治人物,立基於憲法的角度,原住民的認同就是中國人;再者,「中華」的本意是指「內聖外王」,「中國」就是指「內聖的國度」,原住民稟性純樸而敦厚,不喜歡掩飾或雕琢其生命中的喜怒哀樂,部落生活更容易使得原住民活在「天人合一」的心境中,原住民不是漢人,卻常比漢人更活在「天人交感而有心」的狀態中,因此,從內聖的角度來說,原住民就是中國人。
基於前面的論點,當前民進黨政府主張「臺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顯然其政治企圖高於學術依據,根據中研院史語所陳仲玉教授的研究,距今八千年前的馬祖亮島人系南島語系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人骨,其地點在福建省而不在臺灣省,陳仲玉教授並指出大陸東南沿海的「原南島語族」(Proto- Austrone-sian)可能是南島語族在分化前母系血緣的共祖,從這個角度來說,真相應該是說:生活在臺灣的人「全部都是外來者」,沒有任何族羣是生活在臺灣的「原生物種」(indigenous species)。因此,本來沒有誰是「侵略者」,原住民其實是「最早從中國來的一羣人」,這一論斷更符合歷史事實,意即中國纔是原住民的「本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陳叔倬博士與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許木柱教授曾分析臺灣原住民族的Y染色體樣本,根據已經出現的遺傳基因資料顯示,聲稱臺灣是全體南島民族原鄉的這一論點「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陳叔倬博士表示,從生物學的關係來看,人類並沒有所謂的「原鄉」,即使南島語族人從臺灣出去,但人不可能在島嶼單獨出現,必須從大陸遷移,由此可推論,更早的南島語族由大陸而來,並延伸出「西來說」及「南來說」的遷移路線。「西來說」指南島語族人直接由福建、廣東到臺灣;「南來說」則指這羣人從福建經由越南、菲律賓到臺灣。不管哪一說,其隱含的事實都是從大陸東南部而來,然後再到臺灣。
很可惜的現象:這些學術研究的看法都不被放到當前各級學校的歷史課本中,反而是「原鄉說」這一違背歷史事實的論點卻不斷被歷史課本強化灌輸到學生腦中,殊不知認識原住民的中國本原才更符合史實,意即雖然沒有誰是誰的原鄉,但原住民不論最終從何而來,最早都由大陸而來。當我們願意誠實面對歷史,讓原住民族羣的孩子能認識自己祖先的源流,這對於原住民本身而言實可謂「不增不減」,意即不會影響其早已深度凝聚的族羣認同與國家認同,卻能破解民進黨政府對原住民族羣不恰當的「想像」與「利用」,繼續炮製「臺灣人都是南島人」的虛假說法,藉由攻擊漢人長期在「侵略臺灣」,擴大「原漢衝突」的印象。
其實,不能說有「原漢衝突」,只能說確實曾經存在「原閩衝突」,原住民並不是跟全體漢人有衝突,譬如原住民與外省人始終和睦相處,甚至長期通婚,這點不應該被忽略,尤其是外省士兵與原民姑娘的婚姻並不能只被理解成是「弱勢結合」,而應該更深層理解其「惺惺相惜」。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幾度在演講中表示:「我的父親從小就告訴我:『不要忘記你是安徽人,你還是泰雅族人。』」這就能證實我說的「雙羣認同」(雙重族羣認同)。素有「臺灣民歌之父」的胡德夫曾回憶:國民政府剛來的時候,在臺東駐紮,族人看見國軍士兵的第一句話就是說:「有沒有吃飽?過來一同吃飯!」這就是原住民對這羣遠離家園者的天然接納。
由此,我得出這個看法:從事原住民研究,不能持續漠視原住民有着天然的「中華認同」,從而產生錯誤的原住民政策。如果在解嚴後存在着此一政策失誤現象,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後來的統治階層對中華文化有着不精確認識,誤認這是種「漢族意識型態」。原住民自然而然就能認同「內聖」與「外王」這一出自中華文化的理想,這不是被教育出來的效果,而是長期生活在天人合一狀態中的體悟。如同王陽明先生被流放在貴州,經歷過「龍場大悟」,在當地講學,卻發現向苗族與僚族的百姓談心學,比在中原教導士大夫還要更容易讓人風行景從,原因就在於這羣人是從自家生命來體認中華文化,而不是從外部知識來記誦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這一後設概念,其終極目的就是希望聯合境內各加盟民族(對臺灣而言則包括族羣在內)共同來實踐「內聖外王」的理想,這就是孫中山先生在其遺囑中所說:「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臺灣五大族羣中,原住民族羣具有極其特殊的存在意義,沒有原住民的參與,中華民族在臺灣的永續發展就會變成「漢人的事情」,而不是全體國民的事情。原住民對中華民國有着高度認同,使得有相當高比例的原住民青年加入到國軍志願役中,原住民展現出來真誠待人與踏實處事的文化特徵,深具有內聖與外王的中華底蘊。其實,在臺灣的漢人反而需要跟原住民學習,尋覓在自我異化過程中早已失落的「中華文化」。(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併合聘佛光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