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論壇》歸來:海外華僑中的臺灣外省人(陳復)

(圖/桃園市政府新聞處提供)

請問你還記得「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青春歲月嗎?民國三十八年(1949)前後那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裡,有超過一百二十萬的大陸軍民同胞跟着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從此臺灣社會除閩南人、客家人與原住民外,開始有外省人這一族羣,這個族羣涵蓋大陸各省的同胞,這羣人有大量的軍人與軍眷,更有着各種公教人員。楊渡在《有溫度的臺灣史》下冊回顧這段歷史說,民國三十七年(1948)11月29日,平津戰役開打,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已經預感世局不妙,他召集朱家驊、傅斯年與陳雪屏等人開會,討論如何「搶救學人」,避免學者被戰火波及,後來臺灣省主席陳誠在發給入臺證中,公務人員、地方官員與大學師生計有三十幾萬人,這都是政府優先發證讓其來臺的人,然而因那段時期的大學只有數間,這些學養俱佳的知識份子值此亂世,無處可棲身,只有「高成低就」,到臺灣各縣市先謀取教職,求個生存工作再作打算,這使得臺灣各縣市的師範學校,還有中學甚至小學,都成爲流離世代棲身的所在。

正因如此,臺灣瞬間由一省匯聚成一國的能量,不只教育水準大幅提高,更使得這裡變成復興中華文化的寶島。這些外省籍的菁英,不只嘉惠屬於各種族羣的臺灣人,更使得外省族羣的家庭本身會特別重視教育。還記得在我童年時期,母親常會這樣跟我耳提面命:「我們家沒有田更沒有錢,要想改變命運,你只有認真讀書。」這應該是大多數外省族羣都曾經歷過的生命經驗。尤其多數會讀書的外省人,不論念理工或人社,只要大學能考上「臺,政,成,清,交,師」,畢業後鮮有人不出國再念個碩士甚至博士,甚至有相當比例的人,一旦到國外(尤其是美國),就想盡辦法取得該國的合法永久居民(lawful permanent resident)的資格,這使得在臺灣的外省家庭,多數都會有親戚變成外國公民,自然這些人在國外落地生根,就變成「海外華僑」了。這些海外華僑的心理常相當複雜,當他們想變成外國的公民,自然要宣誓效忠「那個國家」,但在他們心中,卻始終跟自己出生的母國(中華民國)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一輩子都剪不斷。

其實,由於中華民國的命運多舛,國際處境艱難,這使得我們對「華僑」的概念有着特殊認知,不只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華僑爲革命之母。」藉此感念華僑對於國民革命的貢獻,中華民國政府更在行政院下面設有「僑務委員會」,始終積極在服務海外僑胞,在立法院更設有僑選的立委,來表示對華僑的尊重。但到底何謂「華僑」(Overseas Chinese)呢?這種「華僑」的概念其實就是「海外華人」,因中華民國法律不否認雙重國籍,因此中華民國國民加入或取得住在國的國籍,依然可保留中華民國國籍,這些人固然會被視爲華僑,但即使沒有保留中華民國的國籍者,依然還是會被視作華僑,像是僑務委員會就對其定義爲「兩岸三地以外之所有旅居海外的華人(包含第一代移民及其後代)」,而不再強調其國籍或法律的內涵,相比於大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定居境外的華僑應當註銷戶口,而當華僑取得住在國的國籍後,就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這使得我們認知的華僑範圍比大陸要更顯得寬廣。

這些海外華僑,最常見的現象要不就是自成居住的社區,要不就是常在假日聚會在一起,共同關注臺灣的各種發展。譬如在整個加州,從舊金山到洛杉磯,你會大量看見這種華人,常見臺灣要開始準備辦理總統選舉,這些僑社都會熱血沸騰,跟着動員起來替各自支持的對象拉票,甚至組隊回臺投票。還記得我已經過世的小姑往年每回從芝加哥回來臺灣,跟我講話總是會這麼說:「他們老美……,我們老中……。」我乍聽總有點不習慣,心中不免在想:「你自己不就是老美嗎?」但從中正可看出臺灣外省人特有的矛盾心理。如果不是因國家動盪,外省人怎麼可能會從大陸流浪到臺灣?這使得外省族羣身上普遍流露着高度的憂患意識,總是懷着動盪不安的心理在面對時局,因此父母常會自覺或不自覺鼓勵孩子出國求學甚至就業,從此再不回來都沒有關係,這使得在臺灣的外省家庭每回過年或過節,罕有完整到齊的一家人,有些兄弟姊妹甚至此生都不再相見,甚至孩子跟父母再見就是最後一面的訣別,或許,這就是種「外省人的悲哀」?

當臺灣外省人變成海外華僑,你會發現他們在生命中始終要面臨着尷尬的認同問題。他們聽從父母的建議,在國外拿到居留權甚至公民權,但他們並未真正融入到該國的社會中,他們常認真工作卻不關注自己每天生活的社會,眼睛始終掛懷着遙遠的臺灣或者兩岸關係,尤其當網路開始盛行後,這種現象更是明顯。當他們在國外生的孩子逐漸認同自己出生與成長的國家,自己與孩子又逐漸發生某種精神的疏離,因此,外省族羣的親子間常有着各種無法言說的鴻溝,從大陸來臺灣的第一代,無法跟第二代訴說自己親身經歷戰火流離的痛苦;遠走他鄉的第二代,更無法跟自己還住在臺灣的老父與老母訴說自己寄人籬下面臨的辛酸。這些年來,我更看見有好些這類外省菁英,本來在國外有着高薪的工作,一旦到晚年終於退休了,如果經濟比較寬裕,不論父母是否還健在,不管孩子是否還住在國外,都會想要搬回臺灣生活,這不單純是臺灣的全民健保福利的緣故,而是在潛意識中想要徹底結束自己這輩子的認同焦慮,讓自己「死也要死在臺灣」。

根據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劉秋姮的碩士論文《臺灣各族羣宗教信仰態度與行爲之研究》顯示,外省族羣要不就是相當高比例「沒有宗教信仰」,要不就是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比例偏高於閩南族羣與客家族羣,這主要與中華民國的開國者孫中山與繼承者蔣中正都信仰基督有關。不僅如此,當臺灣外省人變成海外華僑,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會強化信仰或更改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本來的「沒有宗教信仰」則大幅降低,這主要與每天置身西洋文化的場域有關,更跟自己孤身在海外的飄零處境有關,信仰上帝(天主)能給自己心理的保障與依靠,使得自己有信心的泉源來面對各種艱難的考驗,自然而然中,具有外省族羣背景的海外華僑對於實踐中華文化態度會比較淡漠,但其內心深處依然有着強烈的「民國信仰」,這使得他們始終支持中華民國,高度關注於臺灣的政治發展,並跟由大陸來的海外華僑更容易交往與交流,跟具有閩南族羣背景的海外華僑比較起來,後者有相當比例偏向於支持「臺灣獨立」,兩者有着明顯差異。

相當數量的臺灣外省人變成海外華僑,這是特殊時空背景裡的發展,其信仰與認同都變得跟臺灣社會本身已有些差異,我覺得這不需要苛責,我們反而應該繼承孫中山當年的願景,積極爭取這些華僑來支持中華民國,不只呼喚其繼續關注臺灣社會,更應該彼此加強交流,共同探討「我們希望擁有什麼樣的中國」。當然,臺灣人普遍會覺得:族羣議題是屬於臺灣社會特殊時空背景中的現象,人只要離開臺灣社會並改換國籍後,你本來屬於什麼族羣,對於你居住的國家而言一點都不重要。但,根據我的觀察:由於華僑普遍高度關注臺灣與兩岸的發展,甚至在關鍵時刻會因慷慨解囊或回來投票而影響臺灣政治的發展,因此,海外華僑原來屬於什麼族羣,不只影響着其政治認同,甚至會影響現實政治。尤其當我們想要喚醒臺灣外省人重新凝聚起來,藉由支持中華民國,來號召其他族羣共同捐棄成見,彼此同舟共濟,替族羣和解共生共做實事,我們更需要真誠張開雙臂,接納這些已經變成海外華僑的臺灣外省人重新歸來,再度來做「我們的一員」。(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