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論壇》萬世開太平:恢復外省人的認同(陳復)

2023年5月,「回顧1949:遷臺外省族羣對臺灣的犧牲與貢獻」座談會。(虞煥榮攝)

外省族羣跟着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紮根,到現在還不到80年,如果30年被視作一代,我們這個族羣目前在臺灣只有發展到第三代或第四代,這意謂着我們最多隻有祖父母或父母因過世而葬在臺灣,我們還有好些親戚在大陸生活。如果生活在臺灣的人都有着「臺灣意識」,「外省人自認是臺灣人」的時間,相比於閩南族羣、客家族羣與原住民族要來得晚,不論來得早與來得晚,只要擁有中華民國的國籍,且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當你對這裡的風土人情有着情感,你就會自然而然認同自己是臺灣人。這種「臺灣意識」有着什麼樣的屬性呢?

我們要從辯證性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臺灣意識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隔着臺灣海峽,跟大陸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誠如中研院院士楊儒賓教授在《思考中華民國》這本書中所說:「我們有理由將『兩岸性』視爲臺灣意識重要的屬性。」這個屬性由無數的歷史事件構成,不只包括明鄭與滿清的鬥爭;施琅打敗鄭克塽使得清朝統治臺灣;因中日甲午戰爭失利而發生乙未割臺;再因中國對日抗戰勝利而再度收復臺灣;目前則是因「民國南渡」而使得臺灣與大陸持續呈現膠着的政治僵局,這些全部都是構成臺灣意識最根本的兩岸性事件。

爲什麼這是種辯證性的角度呢?因爲有人會誤認「臺灣意識」的存在,就表示其與大陸「不發生任何干系」,能獨立自主發展屬於臺灣人的未來,但這從來都不是歷史事實。臺灣意識的產生,來自各種有重大影響的兩岸性事件,綜覽整個臺灣史,沒有任何重大事件不是在兩岸的架構中呈現,而同時影響到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行程,不論任何一端在某個時間點是否採取對抗的態度來對待彼此,任誰始終都無法掙脫。因此,楊儒賓院士談到的「兩岸性事件」,其意思是指「事件的承受者來自兩岸雙方人民」,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外省族羣的產生,就是來自政府遷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當我們在這些年來發現外省族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公共視野中,這主要與這一族羣長期被污名化有關,因此,好些外省人覺得自己「已經是臺灣人」,這就意謂着讓自己融入到閩南人的社羣中,只要能講流利的閩南語,不讓他人辨識出自己的族羣屬性,就能安然棲身於臺灣社會。因爲要「變成閩南人」,這些外省人就會想「擦掉」自己身上的兩岸性,包括忘記自己祖先的歷史,忘記自己身在大陸的親戚,甚至要表現得比閩南人有着更激烈的「臺灣意識」,如此就能獲得認同。

但前面已經指出:臺灣意識的特徵就是兩岸性,不論是對抗或和解,都來自於兩岸始終在互動不斷的事實。當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全面潰敗,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使成立卻始終無法佔領檯灣,除與當年中共政權的整體軍事能量尚無法覆蓋到這裡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外省族羣將士用命,引領檯灣各族羣攜手抗擊共軍,保衛住臺灣免於生靈塗炭。然而,現在情境全然翻轉,中共政權的整體軍事能量已經排名全球第二,兩岸如果發生衝突,這些年來的兵棋推演都反覆確認其終將取得勝利,但除美國因素外,中共政權爲何始終不願意立馬動手呢?

這是因臺灣這片島嶼上,不論臺獨意識如何高張,還是有着中國人,尤其有着深厚文化涵養的中國人,大陸經歷文革帶來的文化斷層,這些來自臺灣的人自解嚴後三十幾年來大陸經商或講學,持續影響着大陸。如果現在中共揮師東渡,貿然佔領臺灣本島,過程中造成任何人死亡,傷痕帶來的仇恨將會持續擴大,未來很難化解。大陸同胞不會對有臺獨意識型態者心慈手軟,這是因彼此毫無同胞情,但大陸同胞不會同意傷害自己生活在臺灣的同胞,尤其這些同胞是有濃郁中華認同的一羣人,外省族羣正就是其中佔有極高比例的一羣人。

當前臺灣各大族羣中,或許有人已經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只要有人認同自己是生活在臺灣社會的外省人,這些人就絕對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因此,我們應當這麼理解:自政府遷臺到此刻,外省族羣始終都是保衛大臺灣的忠實支持者,沒有這羣人,臺灣早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沒有這羣人,武統早就變成事實了。儘管中共政權始終主張和平統一,但當前大陸民間武統的聲音爲何會喊得震天價響?癥結就在於外省人在臺灣已經逐漸消失不見了,使得大陸同胞不再發現臺灣島上有自己的同胞,這就是臺灣現階段變得如此動盪不安的主因。

因此,基於在臺灣的安身立命,我不能不呼籲外省族羣重新「現身」,恢復自己身上本來就無法抹滅的兩岸性,當前臺灣處境會如此艱難,不是發生在懂得慎終追遠願意回大陸原鄉祭祖的閩南人或客家人身上,而是發生在只承認自己是臺灣人,卻拒絕承認自己是外省人的「族羣不明者」,這些人比還有原鄉意識的閩南人或客家人更激情的主張「臺灣獨立」(尤其是主張打着中華民國旗號的臺灣獨立),卻對於自己身上本具的兩岸理想拋棄不顧,對於共創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不再具有願望,這會令大陸同胞對臺灣深感絕望,並帶來戰火流離的危險。

只有當外省人迴歸自己的族羣認同,凝聚起來爭取族羣平等對話,我們才能獲得其他各大族羣的尊重。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是外省人,纔會坦然接受自己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事實,畢竟「外省」這一概念就是承認「臺灣是一個省」,我們的祖先「來自本省外面的省」,因此纔有「外省」這個詞彙,否則這個「外省」會是什麼意思?我們不曾「逃離中國」,這是因爲我們從來「就在中國」,我們只是從外面的省來到這裡的省,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岸性,因此我們在大陸有故鄉,在臺灣有家鄉,這種「雙鄉認同」就是我們族羣永不抹滅的印記。

當你承認自己是外省人,就不會再對有人說「外省人滾回中國去」視作理所當然的說法,外省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國,只是這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境內有個區域被人特別稱作臺灣,我們目前還有區域被人稱作金門與馬祖,這些島嶼並不屬於臺灣,而屬於中華民國。當外省人重新擁抱自己族羣意識中的兩岸性,就會意識到「支持中華民國」不只是在替臺灣同胞着想,更是在替大陸同胞着想,因爲兩岸和平統一的過程中,需要藉由耐性和談,不只替臺灣同胞爭取權益,更替大陸同胞爭取權益,消弭彼此對人權的落差,這是我們應該始終掛懷的責任。

讓中國再度變成具有王道精神的社會,這始終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族羣和解不可能借由外省人消融到閩南人中來換取認同,當外省人都不見了,還能怎麼和解呢?族羣和解要藉由族羣間的平等對話來贏得閩南人對我們的認同,採取前者的錯誤作法,不只是在順從族羣滅絕的霸權,更是不知不覺成爲兩岸再度發生戰火的幫兇。只有恢復外省族羣本來具備的兩岸理想,只是這個理想的具體內容不再是當年的「反攻大陸」,而是「統一中國」這更高位階的概念,外省人才會發現自己不只不是社會邊緣人,更是身負重任來替萬世開太平的和平使者。(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附註(一):本文屬於《喚醒臺灣外省人》這本書第十九篇,不論你是否屬於臺灣外省人,或者你屬於臺灣其他四大族羣,但對外省族羣能深度的共情與同理,請你傳給自己認識的外省同胞,來幫忙臺灣共創族羣和諧的社會。

附註(二):我們設立「眷村懷舊情:前瞻外省族羣的未來」的臉書社團來凝聚同胞,共謀族羣的和解共生,歡迎支持中華民國者攜手共襄盛舉。

社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82925069186348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