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論壇》我們是漢人:恢復臺灣的族羣意識(陳復)
當前「去族羣化」構築出的臺灣人意識,已完全導向臺灣獨立意識,其原因來自「去族羣化」就是「去脈絡化」,「去脈絡化」就是「去中國化」,裨益得出「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結論。(藍孝威攝)
生活在臺灣的人,很自然都會跟人說「我是臺灣人」。但是何謂「臺灣人」?這不能被視作「不證自明」的名詞,因爲魔鬼就藏在細節中。首先,「地理上的臺灣人」是指居住在臺灣本島的人,但,生活在中華民國治權範圍內,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全都是臺灣人嗎?這意謂着「法律上的臺灣人」,是否包括生活在澎湖羣島或其他離島的人?如果說福建省金門縣與連江縣兩地區在內的居民同樣是臺灣人,當你到這兩縣去問生活在當地的居民,他們隔着海就能看見大陸的高樓大廈,卻看不見臺灣,這些居民並不會輕易就認同自己是「臺灣人」。
更不要說,「臺灣人」這一詞彙已經變成被高度操弄的政治用語,尤其被用來指稱具有本土意識的人或認同臺灣獨立的人,甚至更嚴格來說,解除戒嚴後40年來,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在各種選舉造勢場合中,常激情表示「支持民進黨理念的人」纔會被視作「正港的臺灣人」。因此,「政治上的臺灣人」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在這種概念中,藍白政黨的支持者都不會主動認同屬於臺灣人,當然同樣不會被民進黨支持者認同是臺灣人,甚至其常要這些人「滾回中國去」,儘管果真發生這種事情,生活在臺灣島上,高達6成的人或許都得要離開臺灣。
伴隨着這種政治認同,還有「語言上的臺灣人」,意即只有會講「臺語」的人才能被視作臺灣人,而民進黨支持者聲稱的「臺語」只有閩南語,不只客家話不會被包括在內,原住民各族語言、新住民各國語言或大陸各省方言都不會被視作「臺語」。因此,如果只從語言來認知何謂臺灣人,就只有閩南族羣會被認同是臺灣人,其他族羣都是「其餘人口」。然而,包括閩南族羣在內,相當大量的中華民國公民都知道這種「大閩南主義」的思維實屬不當,然而,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不會講「臺語」,很自然就會被大閩南主義者排除在臺灣人的隊伍外。
李登輝總統曾說:「無論來臺先後,只要認同臺灣,大家都是新臺灣人。」他希望使用「臺灣認同」,來替換族羣出身作辨識的傳統民族主義,主張不須區隔本省與外省的族羣,只要認同臺灣就是「新臺灣人」,藉此建立「臺灣民族主義」,這是種「公民的民族主義」,意即不同於族羣與血緣的「舊臺灣人」,只要彼此有臺灣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就被承認是臺灣人。然而,且不細說究竟何謂「臺灣認同」,但只要有此認同就是臺灣人,會使得這個主張隱含的意識就是「臺灣與中國屬於不同的國家」,最終在替「兩國論」張目。
因此,自從李登輝提出該主張後,陳水扁總統就接着說:「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當「新臺灣人」這一概念被絕大多數生活在臺灣島上的人認同,其「新」字就被拿掉,徹底替換掉「舊臺灣人」,變成何謂臺灣人的「標準化說法」,這就是當前臺灣社會的公民除原住民外不再有族羣,卻普遍瀰漫着臺灣獨立意識的深層原因。沒有族羣意謂着不只沒有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的區隔,甚至沒有這三者的交集,意即不再有「漢人」,當「漢人」不存在,自然就不會有任何「原漢對立」可言,只有原住民是族羣,原住民外,則是更擴大的「其餘人口」。
這就是賴清德總統會讓行政院有關國情介紹的網頁中,將過去拿「漢人」標示的族羣,改寫成「其餘人口」的原因,並且,其提倡「南島語族」,藉由漢人來臺後,已有跟平埔族女人通婚的現象(儘管已有學者研究指出這不是普遍現象),來「證實」生活在臺灣島上的人不再是漢人,而是「具有南島血統的臺灣人」,藉此「徹底斷除跟中國任何關係」,儘管臺灣社會常聲稱「南島語族起源於八千年前的亮島人」,卻不討論亮島正坐落於福建省的馬祖羣島。平潭市有個中國考古博物館分館,就在展示其殼丘頭遺址羣高度呈現臺灣大坌坑文化的特徵。
綜合前面發展的脈絡,我們得出這項結論:當前「去族羣化」構築出的臺灣人意識,已完全導向臺灣獨立意識,其原因來自「去族羣化」就是「去脈絡化」,「去脈絡化」就是「去中國化」,裨益得出「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結論。這能有效團結生活在臺灣島上的人,卻產生與大陸人的對抗意識。這種二元對立的意識型態,不只對海峽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有害,更使得生活在臺灣的年輕人不再關注自己祖先的歷史,每個人都好像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人,只要憑着「真愛臺灣」就能「無懼與無畏中共打壓」,甚至「跟中共對抗到底」。
但,問題是說:這是誰塑造出來的意識型態呢?除「跟中共對抗到底」外,難道再沒有其他辦法能保衛生活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嗎?當然有,那就是「守護中華民國存在的意義」,堅持中華民國的主權涵蓋於全中國,因此,我們持續守望着中國的民主,並呼籲大陸落實其憲法,讓大陸同胞獲得公民該有的各項權利。當臺灣人擴大這種胸襟與視野,會讓臺灣人的生活品質變得更糟糕嗎?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產生這種胸襟與視野,需要更紮實的知識素養來支撐,我們反而會跟大陸同胞產生對話,彼此開始有交集,這對於兩岸共謀政治前景有益。
然而,臺灣人如欲擴大這種胸襟與視野,要有「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的意識,該如何產生這種意識呢?這就得迴歸到我們的族羣。李登輝總統發展出「無族羣意識的臺灣人」,使得臺灣人產生兩岸對立的意識型態,只有回過頭來發展「有族羣意識的臺灣人」,纔能有益於兩岸和解共生。這話怎麼說呢?因爲當前臺灣的漢人意識薄弱,正就是我們已不知道自己源頭所致。如果每個人能認識自己的祖先,不論是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誰的祖先不來自於大陸各省?當我們知道祖先的故事,個人與祖先交融無間,我們的精神就會獲得源頭的灌注。
恢復成「有族羣意識的臺灣人」,比變成「無族羣意識的臺灣人」,更符合歷史事實且有利於兩岸未來,不再管自己是閩南人、客家人或外省人,只關注自己是臺灣人,就不會在意自己到底是不是漢人,自然就會對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存亡與否日漸淡漠。當前臺灣的各級學校教育,其癥結問題不在於知識的豐富與否,而在於其有關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都來自於西洋哲學的二元對立意識型態框架,包括「臺灣」與「中國」已變成截然不同的主體,這使得學校教育不啻於殖民教育,教育自我殖民的結果,學生變成跟其家人同樣產生二元對立。
當人與國對立,人與家對立,人與人對立,不斷惡性循環下去,最終就是人與己對立,從而產生各種複雜難解的精神問題,無限二元對立的後果,就是整個臺灣社會日漸耗弱其精神,不再有昂然挺立於世間的自信。當漢人全都不存在,只有原住民族羣獲得政府刻意的倡導,好像臺灣社會只有這單一族羣的存在,其他全都是「其餘人口」,這對於原住民本身的永續發展反而不利,更無法談族羣的和解共生。因此,我們如欲真正培養人才,就要從恢復族羣意識開始着手,我們就是漢人,要正大光明活出漢人該有的模樣,這是我們在臺灣安身立命的印記。
我們尤其不能讓孫中山先生主張的民族主義孤懸成空中樓閣,而要能讓其真正落實於臺灣社會中,具體的辦法就是「恢復漢人的族羣意識」,而且,其恢復需要我們對臺灣漢人三大族羣(閩南族羣、客家族羣與外省族羣)各有深度的認識與傳承,不再有族羣認同的迷惘與困惑,從而能跟原住民族羣與新住民族羣攜手合作,共謀中華民族在臺灣的復興,這就是屬於臺灣社會特有的「五族共和」。
因此,不要再想繞過族羣來談臺灣人,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都要深度認識與傳承自身的文化,如此共同凝聚成漢人,才能真正活成有文化底蘊的臺灣人。
(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併合聘佛光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