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論壇》共謀中華民族在臺灣的偉大復興(陳復)

行政院網站國情介紹將96.2%漢人改列入「其餘人口」,引發「去中化」爭議。圖爲臺北孔廟紀念孔子誕辰2574週年,佾生表演六佾舞。(本報資料照片)

民族、種族與族羣是三種概念,雖然本來都是外來名詞,但在中文語境中已經有精確的差異,從事社會科學本土化研究的華人學者自然會知道這些概念各自的意思與用法。「民族」是政治構築的認同;「種族」是血緣構築的認同;「族羣」是文化構築的認同。民族是國家將種族或族羣給體制化,容納數量不等的種族或族羣於同一個民族內,藉此對內凝聚與對外伸張;族羣的血緣不見得相同,而是相同文化脈絡者來到相同空間生活,共同有意識組成羣體來維護自身權益。

如果把「漢人」視作種族,則很難解釋這羣超過14億,佔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的人,有着來源複雜的去氧核糖核酸(DNA),卻在現象層面(主要指日常生活中)都在實踐中華文化。漢人不是種族,意謂着任何種族的人只要認同漢人的「四大皆有」:在語言層面,願意使用中文閱讀與思考;在信仰層面,願意崇敬聖神與祭祀祖先;在教育層面,願意按照儒家倫理來實踐;在民俗層面,願意依循傳統時令來過節,就會逐漸融合到漢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終成爲漢人。

因此,「漢人」這一概念,根本不適合拿來跟其他種族做比較,因漢人在漢朝建立前已經存在,其系長期與東夷族對抗並將其融合進來的華夏集團;在漢朝建立後,則隨着各王朝領土的不斷擴展,持續容納當時邊疆的各種族進來,只要願意接受中華文化,彼此就再無間隔,共同視作漢人的一員。我們今天在河北、山西與陝西的北部會看見當地大量民衆具有胡人輪廓,其過着華夏傳統的生活,這些人常具有漢朝時期匈奴族的血統,現在卻同樣認同自己是漢人。

漢人內部不只有各種族,甚至長期演化出各族羣,專就臺灣社會的族羣來說,不論閩南人、客家人或外省人,其族羣構成都不完全是基於血緣,而主要基於文化認同。譬如閩南人是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羣,其主要來自泉州與漳州,但包括福建龍巖直隸州,甚至廣東潮州府和惠州府的海豐與陸豐,更有被閩南人同化後的平埔族人與客家人(常被稱作福佬客),這些閩南人既不來自相同區域更不具有相同血緣,卻因認同閩南文化的語言與風俗,因而被視作閩南人。

客家人同樣如此,根據《客家基本法》中的定義,不只具有客家血緣,甚至具有客家淵源,都能被視作客家人。何謂客家淵源呢?該法表示只要配偶是客家人,或其家人是客家人(譬如養父母),或住客家莊且會說客家話者,甚至因職場工作關係會說客家話者,都可因這類客家淵源而被視作客家人,可見其判斷主要還是來自文化認同。更不用說外省人被視作同一族羣,卻來自全中國各省,祖先說着南腔北調,其認同主要來自民國時期的各種文化意象。

當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中,會說「臺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百分之二點六爲原住民族羣,另外來人口占百分之一點二,其餘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六點二」,意即原本明確標示「漢人」的族羣改成「其餘人口」,我們當然知道其自有深刻的戰略思考:茲因漢人本不是種族,臺灣目前唯一可清晰視作種族者只有原住民族,「漢原對立」當然是不恰當的對比,但因原住民族的存在,藉此把漢人這不屬於種族的概念徹底取消,更不列出其間三大族羣,這是蓄意想抹掉漢人的文化記憶。

並且,當前政府特意替臺灣強制組合出第五大族羣,稱作「新住民族羣」,爲什麼我們會稱作「強制組合」呢?只要查閱內政部官網,就會知道統計至民國113年(2024)5月爲止,該族羣人口已有57萬人,快要超過原住民人口數60萬人,佔臺灣總人口比例將近百分之二點五,然而,如果仔細瞭解其來源,就會得知其中大陸(含港澳)的人民佔最大宗(超過百分之六十五),合計有38萬人(大陸籍36萬人,港澳籍2萬人)。

爲何不將大陸籍與港澳籍的同胞直接視作外省族羣的一員,而要將其視作「新住民」呢?他們與其他新住民(主要是越南、印尼與泰國)並不見得相融無間,卻要特別將其視作新住民,其原因有二:一、避免外省族羣的人口比例持續壯大,只有淡化該族羣的存在,使其青年徹底忘懷自己身上的「中國元素」,纔能有利於「臺獨認同」;二、將大陸籍與港澳籍的同胞在臺灣孤立起來,令其持續與其他新住民無法相融無間,又不知道要融入外省族羣,纔能有利於「分而治之」。

這就是當大陸籍配偶持續被當前政府施加各種不平等對待,臺灣社會反應異常冷漠的原因,因陸配就生活在我們的四周,我們卻常不知不覺順着政府的陰謀而覺得「他們不是自己人」,但正如敝人曾指出,在「典型外省人」(戰後來臺者與其後裔)與「離島外省人」(金馬來臺者與其後裔)外,大陸籍與港澳籍的同胞都是「新興外省人」,共構成外省族羣的三大支系,只有強化凝聚外省族羣的文化認同,才能聯合閩南族羣與客家族羣,共同讓臺灣的漢人構成「三族鼎立」。

當「三族鼎立」獲得確立,漢人意識重新復燃,接着漢人才能引領原住民與新住民,重啓中華民族在臺灣的偉大復興。此一中華民族的概念着重其文化意義,意即「中」是指內聖,「華」是指外王,「中華民族」是凝聚各種族或族羣於一爐的國族,彼此平等相待,團結實踐內聖外王(對內講信修睦,對外濟弱扶傾)的理想,當中華民國在治權範圍內共謀中華民族在臺灣的偉大復興,才能逐漸解決島內政治問題,面對兩岸關係俯仰無愧,共謀中華民族在世界的偉大復興。

(本文首刊於香港《亞洲週刊》,西元2025年第34期,8月25日至8月31日)

(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併合聘佛光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