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老鼠倉”!趨同交易兩年未盈利,前國壽安保基金經理被罰60萬元
來源:界面新聞
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8月18日,天津證監局披露了一起“老鼠倉”案。一位名爲李丹的基金經理在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間,控制他人證券賬戶從事與基金未公開信息相關的交易活動,被監管局處以60萬元罰款。
根據行政處罰決定書,2013年12月9日,李丹入職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8日,李丹擔任某基金的基金經理。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間,李丹控制“王某”證券賬戶從事與基金未公開信息相關的交易活動,李丹作出交易決策,指示楊某塵具體實施下單操作。
相關交易與基金髮生交易趨同,趨同買入股票41只,趨同買入股票佔比74.55%,趨同買入金額3311.97萬元,趨同買入金額佔比72.77%,交易結果爲虧損。
天津證監局表示,上述違法事實,有公司情況說明、基金交易資料、相關人員詢問筆錄、微信聊天記錄、證券賬戶資料、銀行交易流水、交易所計算數據等證據,足以證明。李丹的上述行爲違反了《基金法》第二十條第六項的規定,構成《基金法》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款所述的違法行爲,最終,天津證監局決定對其處以60萬元罰款。
界面新聞記者發現,此次被罰的當事人指向國壽安保基金前基金經理李丹。李丹在2013年入職國壽安保基金,2016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8日管理國壽安保核心產業,這也是她管理的第一隻公募產品。從業績表現來看,李丹管理國壽安保核心產業8年的任職回報爲-7.77%。
公開資料顯示,李丹在國壽安保基金共管理過7只公募產品,產品類型主要爲靈活配置型和偏債混合型,在2020年四季度管理規模一度超過20億元。除國壽安保核心產業任職期間業績爲虧損外,另一隻名爲國壽安保裕祥的偏債混合型基金在其2022年2月24日至2023年3月27日管理期間業績也爲-8%。
2024年,李丹逐步卸任其管理的多隻基金。至2024年9月4日,隨着其最後一隻在管基金——國壽安保穩信的離任公告發布,李丹正式結束其基金經理任職。彼時,國壽安保基金給出的離任原因爲“根據公司工作需要和人員配置狀況”。
對此, 國壽安保基金對界面新聞記者回復表示:“該名前員工所涉及到行政處罰的相關事項,系其個人行爲。下一步,國壽安保基金將持續推進合規文化建設,推進公司高質量發展,堅決維護持有人利益,一如既往地爲持有人創造更多價值。”
界面新聞記者瞭解到,近年,“趨同交易”已成監管打擊重點。所謂趨同交易,就是指證券從業人員在機構操作前後,使用其個人控制的賬戶或者泄露給他人,買入或賣出相同股票的行爲,以謀取不正當利益。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22號)第四十五條明確,“基金管理公司應當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建立科學合理、控制嚴密、運行高效的內部監控體系,制定科學完善的內部監控制度,保持經營運作合法、合規,保持公司內部監控健全、有效”。
“趨同交易主要是基金經理在操作之前,就用自己家人或親戚的賬戶提前買入或賣出,隨後再用自己管理的基金去操作,期待通過時間差牟利。 也就是常說的‘老鼠倉’。”某公募副總經理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老鼠倉”爲什麼那麼難管?
界面新聞記者瞭解到,這和“老鼠倉”的形式多樣有關。除了個人單獨交易,還有從業人員共享信息、交換信息、合謀從事非法交易等。“雖然公司已經將全體投研人員的配偶、父母的個人賬戶信息都收集了,但是有些趨同交易的賬戶可能是朋友、其他相關親屬等,短時間內很難發現。”某頭部公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該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具體到日常的投資活動中,公募均採取資產分離、崗位分離的制度。基金資產和公司資產、不同基金的資產和其他委託資產是不同賬戶獨立運作,分別覈算。此外,投資、交易、清算、基金會計和公司會計等重要崗位也進行物理和人員隔離,不得有人員重疊。比如,交易室是獨立的,在開盤期間,基金經理和研究員都需要上交手機。此外,公司還有督察員和獨立的監察稽覈部門,保證內控制度的落實。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現有的內控和監測手段仍存在滯後性,導致隱蔽操作有機可乘。 ”上述公募高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再加上社交網絡的發達,有些心存僥倖的投研人員會通過各種方式隱蔽操作、傳遞未公開信息,這也讓內控制度存在疏漏。
隨着近年來監管趨嚴、技術手段提高,“老鼠倉”等違規交易的隱蔽空間被大幅壓縮,違法成本顯著提升。據天相投顧統計,2024年基金年報披露顯示,2024年受到稽查或處罰的基金公司達35家,規定製度執行不嚴、內部控制不健全成爲高危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