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跑!國壽安保基金的投資能力和風控水平太差,老鼠倉都能虧錢!

來源:市場資訊

快跑!這家基金公司的投資能力和風控水平太差,老鼠倉都能虧錢!

來源:挖掘機007

2025年8月18日,天津證監局兩份“同款”行政處罰書,把國壽安保基金前經理李丹的“老鼠倉”底褲扒了個乾淨。

這位80後基金經理,在公募圈混了快10年,本應是懂規矩的老江湖。

可2022年3月到2024年2月這兩年,她硬是把手裡的基金內幕,變成了違規交易的“作弊器”。

結果呢?折騰半天沒賺到錢,反而虧了本,最後還被罰款60萬。這波操作,堪稱“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經典案例。

更讓人咋舌的是,國壽安保基金作爲她的老東家,在這近兩年裡居然毫無察覺。這風控能力,說是“睜眼瞎”都算客氣。

先看看李丹的違規操作有多“明目張膽”。2022年3月22日起,她管理國壽安保核心產業混合基金時,手裡握着基金的投資決策、實時交易這些“絕密情報”。

她沒想着好好管基金,反而盯上了“王某”的證券賬戶。自己拍板做交易決策,再讓楊某塵動手下單,一條違規鏈條跑得比快遞還順。

從數據上看,這操作的“趨同性”簡直離譜。兩年裡,“王某”賬戶買了41只股票,其中74.55%都和李丹管理的基金重合。

買入金額更是高達3311.97萬元,佔這賬戶同期買入總額的72.77%。

相當於這賬戶七成以上的交易,都在跟着李丹的基金“抄作業”,生怕別人看不出貓膩。

最魔幻的是,手握“內幕消息”的李丹,居然把這筆違規交易玩虧了。說好的“靠內幕賺錢”呢?這水平,連普通散戶都要笑掉大牙。

再說說李丹的職業履歷,看着還挺光鮮。2007年就進了金融圈,先在銀河證券做研究員、投資經理,2013年跳槽到國壽安保基金。

從研究員慢慢熬到基金經理,2016年開始獨立管產品,算下來管基金快10年了。

可年限長不代表能力強,她的業績簡直是“慘不忍睹”。

就說她管得最久的國壽安保核心產業混合基金,2016年2月到2024年2月這8年,單位淨值跌了7.77%,年化回報率是-0.64%。這哪是管基金,分明是幫投資者“虧本金”。

Wind數據更扎心:她管的偏股產品年化回報率才0.61%,連滬深300指數都跑不贏;偏債產品年化3.84%,也沒幹過中證綜合債指數。

2022年虧12.52%,2023年虧8.67%,2024年離任前還虧10.81%,每年排名都在同類產品中下游。

業績爛成這樣,難怪她想走“歪門邪道”,可惜最後連歪路都走不通。

這事兒裡,國壽安保基金的表現更像個“甩手掌櫃”。作爲僱主,本該盯着基金經理的一舉一動,可李丹折騰了近兩年,公司愣是沒發現。

直到監管部門找上門,纔不情不願地拿出交易資料當證據。要知道,這些資料本來是用來監控風險的,結果在國壽安保這兒,成了“事後補鍋”的道具。

公募圈對“老鼠倉”有明確規定:員工賬戶要申報、交易要監控、內幕信息要保密。可這些制度在國壽安保,估計就是貼在牆上的“裝飾品”。

李丹用“王某”賬戶交易41只股票,金額超3300萬,時間跨度快兩年,這麼大的動靜,居然沒觸發公司的風控預警。這風控系統,怕不是調成“靜音模式”了。

更讓人無語的是,2024年2月李丹就卸任了核心基金經理,9月徹底離職。可直到2025年8月監管處罰公佈,國壽安保全程沒跟投資者透半點風聲。這保密工作,用到正地方多好。

放眼整個公募圈,“老鼠倉”不是新鮮事,但基金公司總像“甩鍋俠”。

《基金法》明明要求公司建內控、防風險,可有些公司眼裡只有規模和業績,風控全靠“賭運氣”。

李丹出事了,國壽安保既沒主動跟投資者道歉,也沒提賠償的事。現在公募圈有個怪現象:就算“老鼠倉”被抓,基金公司也很少賠錢給投資者。

投資者想維權?難!因爲沒法證明自己的損失和違規操作有關係,最後只能自認倒黴。這種“只賺不賠”的好事,都讓基金公司佔了。

對李丹來說,60萬罰款是小事,證券市場禁入纔是致命的——她的公募生涯算徹底涼了。可國壽安保呢?除了丟點臉,好像沒什麼實質性損失。

要是國壽安保還不趕緊補好風控的窟窿,加強員工管理,早點跟投資者說實話,早晚得被投資者“用腳投票”,說不定還會被監管部門盯上。

這事兒也給公募圈提了個醒:

防“老鼠倉”不能只靠監管部門查,基金公司得真把風控當回事。事前要防,事中要盯,事後要問責,少搞些花架子。

更重要的是,得給投資者一個說法。要是“老鼠倉”坑了投資者,基金公司得賠錢,不能總讓投資者當“冤大頭”。只有這樣,公募圈才能少點“魔幻劇”,多點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