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基金抗風險能力測評:潮水退去,誰在裸泳?丨基金投資力測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齊廣 北京報道
若問2025年哪類基金的熱度最高,攻守兼備的“固收+”一定是其中之一。不過經歷了剛剛過去的市場震盪,潮水退去時,也有一些“固收+”基金的裸泳姿態,被展現在了投資者眼前。
對於“固收+”基金中穩健類資產的佔比,目前市場中尚無明文規定的比例,不過在近年監管窗口指導和機構營銷共識中,“固收+”意味着基金權益類資產佔比最高通常不超過30%。
篩選出全市場一級債基、二級債基和去年年報中股票佔比小於30%的偏債混合型基金,並剔除今年成立的基金和仍在封閉期中的基金,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具有“固收+”屬性的基金共有3162只(不同代碼分開計算)。
在4月7日,上述基金平均跌幅爲1.1%,展現出了偏穩健的屬性特徵。但統計顯示,仍有27只基金在當日的跌幅高達5%以上。
縱觀這些抗回撤能力差的基金,可以發現許多共性,包括高配可轉債、頻繁調倉換股、追風高成長/熱點賽道,甚至讓權益倉位突破合同規定的上限等。
“最受傷”的金鷹元豐:可轉債配科技股,二級債“短跑冠軍”難逃業績斷崖
要論在4月7日最受傷的“固收+”基金,可能非金鷹元豐莫屬。基金在當日9.64%的跌幅,甚至比上證指數的單日跌幅還要多出2.3%。
然而金鷹元豐甚至並非偏債混合型基金,而是一隻二級債基。且令人唏噓的是,直到上個月月末,金鷹元豐今年以來還在同類產品中保持着短期業績領跑。如果僅統計年初至3月31日,金鷹元豐開年前三個月以7.8%的漲幅,在二級債中排於首位。
上漲時拼不過權益基金,下跌的幅度卻大同小異,是什麼造成了金鷹元豐的困窘?
成立於2017年的金鷹元豐,其業績在成立之初也曾輝煌一時。2021年,基金一度以34.21%的總回報排於同類前1%,也因此在當年順利發行成立了C份額。不過2022年以後就急轉直下,此後連續三年業績排名都在同類產品中處於最末梯隊。
從公開信息來看,金鷹元豐業績基準是中國債券綜合指數*90%+滬深300指數*10%,不過該基金股票佔基金淨值比長期都接近20%的上限。
在權益接近滿倉的同時,金鷹元豐錨定的大部分都是科技類成長股。以2024年年報爲例,金鷹元豐前十大重倉裡出現了東山精密、賽騰股份、拓荊科技、中微公司等半導體或消費電子龍頭股。基金經理林龍軍在持股上也沒有太多定力,每個季度前十大重倉股都會更新六七成。
不僅如此,林龍軍似乎歷來更偏愛買高估值的公司。WIND數據顯示,2022年中報,金鷹元豐當期持有的16只股票加權平均PE一度高達驚人的1034.73,在2023年年末,持有的29只股票的加權平均PE也高達270.27。直到2024年年末,基金全部持股的平均PE才降到39.79,是近三年首次回到50以下。
事實上,權益部分的投資策略對一隻二級債基的波動影響尚爲有限。而在債券倉位中選擇用可轉債來進攻的思路,是讓金鷹元豐的波動性和風險等級都更偏向權益類基金特徵的核心原因。
在去年年報中,可轉債在金鷹元豐債券倉位中的佔比高達93.95%。
“可轉債的底層邏輯和股票共通,股票和可轉債的關係好比水漲帶動船高。”林龍軍表示,“當前絕大部分可轉債已經修復到面值以上,整體估值已經脫離了歷史極低的位置……當前均衡型可轉債兼具上行空間與可控回撤,或更好參與。”
其投資目標是“在嚴格控制投資風險的前提下,力爭爲基金份額持有人獲取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回報”,但都沒有達成——過去兩年,金鷹元豐的最大回撤高達31.3%,是前述3162只“固收+”中唯一回撤超30%的基金。同期,基金跑輸業績基準26.19%。
無獨有偶,縱觀當日其他跌幅較高的“固收+”基金,以可轉債爲核心配置品種+權益倉位加滿比例上限+追風成長股,是大部分單日跌幅在5%以上的產品的共性。其中如富國久利穩健配置、民生加銀增強收益、華寶增強收益等等,相關基金的可轉債佔債券市值比都在70%-90%不等。
“最權益”的浙商豐利增強:38%股票倉位違背合同規定
同樣難扛市場波動的“固收+”中,還有一隻特殊的二級債基——浙商豐利增強。在4月7日當天,基金下跌了4.12%。
而這一跌幅的背後不僅在於高比例的可轉債,還在於基金權益倉位與合同規定的嚴重背離。
浙商豐利增強的基金合同明確指出,基金對債券的投資比例不低於基金資產的 80%,對業績比較基準的設置,也選擇了中債總指數收益率*80%+滬深300指數收益率*20%的配置。
但去年四季報顯示,浙商豐利增強持有的股票市值佔基金淨資產和總資產比重分別爲38.3%和29.85%,相較一些低權益倉位運作的混合型基金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違背基金合同的操作並非一兩個季度臨時起意的結果,而是基金多年以來的明確“定位”就是如此。
據瞭解,浙商豐利增強成立於2018年8月。在成立之初,浙商豐利增強還以配置企業債爲主,而從2019年下半年以來,基金的可轉債佔債券市值比便從不到20%瞬時突破70%,股票倉位也在同一時期直逼30%,並一直持續至今,讓人疑惑基金在申報時選擇二級債基這一定位的意義。
在往年的宣傳中,浙商基金曾表示,爲更好地控制風險,浙商豐利增強會在選股上注重企業的內在價值,不會過度追逐“茅指數”類的熱點。相比金鷹元豐等追風科技股的基金,浙商豐利增強對成長股的投資確實也相對收斂。
不過目前來看,基金在投資策略上依然存在和宣傳口徑自相矛盾的地方。譬如調倉頻繁追熱點,這體現在該基金2023年以來對大部分個股都不會重倉超過兩個季度,與不過度追逐熱點、注重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策略的契合度不高。
在2023年,浙商豐利增強還曾作爲浙商基金旗下規模最大的債券產品,有過超過百億規模的輝煌時刻,並較受機構青睞。當前,浙商豐利增強也仍高居浙商基金官網首頁的營銷位中,並附有“高熱度”的標記。數據顯示,自成立以來至4月9日,基金的總收益爲59.99%,近五年的業績排名爲8/452。
不過近兩年,浙商豐利增強則累計出現了14.52%的虧損,最大回撤高達22.9%,在全市場二級債基中排名倒數第7。
疲軟的業績和抗風險能力,讓資金大量出逃。截至去年年末,浙商豐利增強的規模已經重新回落到13.65億元,其中機構投資者的持有規模相較去年年中進一步縮減了11.47億元,在全部投資者中的佔比也下降了兩成至59.64%。
值得一提的是,和浙商豐利類似的,市場中還有幾隻同樣超出合同約定權益倉位的二級債基。例如南方寶元債券和招商享誠增強,截至去年年末的股票佔淨值比分別爲28.8%和22.3%。對合同規定20%權益上限的突破,同樣超過了可以用誤差解釋的範疇。在A股大幅回調的4月7日,兩隻基金的單日虧損分別錄得2.19%和1.32%。
事實上,在保持一定進攻性的同時,維護“固收”底色,往往纔是“固收+”基金的可持續發展之道。“易攻難守”的產品定位與投資操作,或許能讓基金收益在同類產品中曇花一現,但若長期難以穿越市場風浪,也終會讓投資者與其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