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添富“弘”系列新基測評:科技浪潮中的主動逆行,還是同質化的躺平發行?| 基金投資力測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齊廣 北京報道

春節以來,伴隨着A股市場情緒的迴歸,公募基金的發行速度也不斷回溫。但在高速的認購和成立節奏下,也有一對偏股混合“孿生兄弟”顯得不緊不慢。

在2月啓動發行的93只基金裡,匯添富弘達回報和匯添富弘盛回報是認購期最長的產品。作爲發起式基金,兩隻基金不在意首發規模也不搶發行速度,自今年2月6日一併開啓認購後,發行公告顯示的募集期一直持續到5月13日,基本卡在了三個月的認購時間上限。

無論是在匯添富弘達回報、弘盛回報的基金經理的安排,還是在產品的投資策略中,一些細節都值得推敲。固收基金經理進軍主動權益產品、顯著低於同類的權益倉位設置、默默無聞的連續同質化發行……一系列操作背後,匯添富基金是在有計劃地逆市進行多元化產品版圖佈局,還是不顧及產品投資價值與發展出路地“躺平”了?

1. “債轉股”基金經理搭配權益投資新兵,能否打贏同期偏股基金“擂臺賽”

產品資料顯示,匯添富弘達回報、弘盛回報都是偏股混合型基金,基金股票資產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爲60%-95%。然而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在於,兩隻基金的基金經理,都採用了“陳思行+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組合,其中陳思行作爲固收型基金經理,近半年才初次進軍主動權益基金的管理。

據公開履歷,陳思行2011年開始證券從業,擔任基金經理5.4年,先後在銀華基金、平安養老、國壽養老累計管理過9只產品,多數爲債券型產品。在一些公開宣傳中,匯添富基金對陳思行的介紹是“投資風格穩健,投資經驗豐富,具備多年在頭部金融機構獨立管理大型債券組合的實戰經驗。”

不過自從加入匯添富後,陳思行就開始從獨立管理,轉爲和不同的權益基金經理組“搭子”,目前在管的8只基金都是雙人聯合管理形式。其手下基金的“含權量”也不斷提升,從前公司旗下的純固收產品,先後過渡到了匯添富旗下的二級債、偏債混合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

事實上,在匯添富弘達回報和弘盛回報之前,匯添富“弘”系列名稱的基金已經成立了兩隻,分別是匯添富弘悅回報和匯添富弘瑞回報,並同樣採用“一股一債”的基金經理聯合管理模式。

2024年四季度以來,陳思行開始擔任匯添富弘悅回報的基金經理,首次開啓了對主動權益基金的管理生涯。從匯添富彼時對該基金的宣傳來看,弘悅回報的管理模式爲陳思行和權益基金經理各司其職,分別負責債券和股票部分的投資。

這次和陳思行搭檔的兩位權益基金經理又如何?記者注意到,共管弘盛回報的黃耀鋒和陳思行的履歷相對比較近似,也是2011年進入證券業,迄今擔任基金經理5.86年。

但從業績來看,黃耀鋒的投資能力並不穩定。目前其在管的三隻基金中,僅有匯添富紅利增長自2019年管理迄今的任職回報爲51.6%,排位於市場40%左右,另外兩隻匯添富多元價值發現和匯添富研究優選靈活配置,自其2022年後開始管理以來,迄今均都以15%以上的虧損排在市場後30%。

共管匯添富弘達回報的基金經理韓超,更是一位初出茅廬的新生代。韓超從2018年7月進入證券業,2024年3月才首次擔任基金經理,迄今仍不足一年。目前其唯一在管的匯添富多元價值發現規模僅爲5000萬元,截至3月4日的任職回報爲5.99%,排在市場2592/4193的中游偏後位置。

過往的一些對外宣傳中,匯添富基金曾將陳思行的投資風格概括爲三大方面。一是自上而下進行資產配置,注重研判投資組合的股債配置結構及風險收益特徵;二是多維度精選期限及品種,擅於從債券收益率曲線結構和市場利差中優選細分品種,把握市場結構性配置機會和階段性交易性機會;三是注重回撤控制,追求較爲穩定的絕對收益風格。

不難看出,在搭檔管理混合型產品時,陳思行的一大職責在於倉位把關。因此儘管匯添富弘達回報屬於偏股產品,結合兩人投資經驗的差距,誰將在實際管理中牽頭“挑樑”仍是個問號。

此外,相比匯添富基金,許多公司明顯也對一季度的A股行情窗口要更加重視。2月發行的許多偏股混合基金中,不少都是由基金公司的知名基金經理上陣掛帥。

例如2月10日開始發行的海富通遠見回報,擔任基金經理的是公募“老將”、海富通總經理助理兼公募權益投總周雪軍。基金在2月28日已經認購完畢,並在3月4日成立。同月下旬發行的華泰柏瑞紅利精選也已在3月4日截止認購,基金經理爲公司投資一部總監、華泰柏瑞新金融地產基金經理楊景涵。

激烈競爭下,匯添富弘達回報、弘盛回報能否打贏“同期生”之間的擂臺賽?

2. 半年密集發行4只同系列產品,成長浪潮下強化價值佈局還是保守躺平

除了讓固收基金經理坐鎮之外,中債指數收益率在匯添富弘達回報、弘盛回報業績比較基準中的權重,似乎也暗示着兩隻偏股基金偏保守運作的可能。

在市場信心的修復下,權益倉位的上調事實上正成爲近期權益基金的大趨勢。天風證券近期發佈的一則研報顯示,截至2月28日,權益類基金已連續兩週上調股票倉位。其中據測算,普通股票型基金股票倉位中位數爲91.44%,相比前一週估計值上升0.78%;偏股混合型基金倉位中位數爲89.94%,上升0.67%。

東吳證券的統計亦指出,主動偏股型基金股票倉位同樣在近期有所上行。其中截至2月28日,偏股混合型股票倉位爲84.2%,環比一週前提升2.9%。

但根據產品資料,匯添富弘達回報的業績比較基準,是“滬深300指數收益率*60%+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25%+恆生指數收益率*15%”。弘盛回報則在保持中債指數權重不變的同時,略微調整了滬深300和恆生指數的收益率佔比,分別爲55%和20%。

25%的固收資產收益率佔比,不僅顯著低於當前時點權益投資產品普遍的倉位特徵,對比同期新發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也不免顯得格外穩健。

例如同樣在2月啓動認購的華商研究驅動、富國景氣優選、海富通遠見回報、金信週期價值等新基金,其業績比較基準中,中債類指數收益率的權重均爲20%,權益類指數收益率的權重爲80%。

更有一些偏股混合基金設定了更“激進”的業績目標,比如信澳星瑞智選。資料顯示,在這隻2月27日啓動認購的基金業績比較基準中,中證A500指數收益率的權重高達90%,中證港股通綜合指數收益率、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稅後)各佔5%。

除業績比較基準的設定之外,在基金的權益投資領域上,比起成長類賽道,此次擬任兩隻基金基金經理的黃耀鋒和韓超,也能看出其能力圈明顯更偏向價值、紅利投資。從已成立的匯添富弘悅回報和弘瑞回報的設計和宣傳來看,匯添富基金對“弘”系列的定位也是比較明確的,即旨在股市結構性行情中爲投資者提供一些“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

當然,即便是在AI+行情持續演繹的當下,基金公司佈局紅利類產品也並不是太罕見的操作。從自由現金流ETF等指數產品到多隻同期名稱中包含紅利的主動型產品,一些基金公司在近期仍在持續拓寬價值投資和多元化策略的產品版圖。

發起式基金的意義之一,本身也在於支持基金公司在長期投資理念下進行逆勢佈局。如若基金公司是在主動避免“蹭熱點”的考量下,進行了產品定位完善、策略定位清晰的基金髮行,值得肯定其爲投資者提供多元化配置工具、分散市場風險的積極意義。

只是遺憾的是,從業績表現來看,匯添富弘系列中已發行的基金目前還沒有太充分地展現出自身的投資價值。Wind數據顯示,自2024年10月29日成立四個月至今,匯添富弘悅回報的收益率僅爲2.19%,其中2025年迄今的收益率僅爲0.81%,跑輸業績基準1%,全市場排名3632/4584。匯添富弘瑞回報自今年1月24日成立以來,目前也仍處於小幅虧損狀態。

同時,儘管匯添富“弘”系列已經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發行到第4只,但基金之間無論是業績比較基準還是基金經理的投資領域等方面,都暫時難看出太大的區分度,令人不由得思考基金公司密集進行同質化產品佈局的意義。

眼下,匯添富弘達和弘盛都發行得默默無聞,公開的營銷宣傳鮮有音訊,在銷售渠道中也毫不矚目,再加之發起式基金的身份和長達三個月的認購期,無不流露着一種淡淡的“躺平”感。基金最終的認購結果何如,在成立後又是否能不負產品定位的使命,或許只能等待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