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測評:追不上的DeepSeek風口,引不來的短期資金| 基金投資力測評

21世紀經濟報道 齊廣 北京報道

是“拖延症”,還是下一輪行情的“超前點播”?進入3月,當科技股已經從短期的一輪急漲過渡到震盪回調,一些試圖搶灘DeepSeek風口的基金卻仍未成立。

3月12日,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基金即將結束認購,此時距離基金去年12月12日啓動募集已經過去三個月之久。在營銷定位上,基金大舉宣傳DeepSeek含量,把“追熱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卻又在實際募集上不緊不慢,直到本輪科技行情已經走向調整。

公開信息顯示,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的代銷機構共有37家,包含廣發、浦發、招商三家銀行,開源、萬聯兩家券商,以及螞蟻、京東、雪球、天天、同花順、盈米等多家知名第三方平臺。

作爲公募“老五家”,華安基金在國內的指數基金市場也一度有着元老級的地位,但近年來無論是新發產品的競爭還是老產品的持營都顯出一定頹勢。旗下基金規模領跑有之,而業績蒸發、誤差失控等引發投資者爭議的現象亦有之。

1.遲到的AI熱點營銷,短期資金也難買賬

佈局DeepSeek風口,是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最核心的宣傳點。

據瞭解,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聚焦計算機行業的相關龍頭股票,指數成分股主要集中於軟件開發、IT服務兩大行業。而在該基金的公開宣傳資料中,能夠看到大量“DeepSeek含量超30%”、“提前佈局計算機板塊”、“借道新發基金靈活建倉,緊跟科技風口不掉隊”等字眼,來吸引短期資金追逐科技風口。

如果從基金的認購日期來看,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基金的推出本不算遲。如果基金在1個月左右完成募集,基金完全可以在春節假期前後正式啓動運作,並依然吃到不少DeepSeek推動科技股價值重估帶來的行情反彈紅利。

但既不像開年以來其他的科技主題基金,在AI風口爭先壓縮認購期來搶成立速度,也不像一些近期發行的、偏穩健或價值主題的基金,從一開始就更“淡定”地選擇逆市佈局、中長線運作的思路,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一方面在定位上把“追熱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卻又在實際募集上不緊不慢,給人一種“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割裂感。

在拖滿了三個月的募集期後,目前A股市場的科技股表現已經進入了一輪急漲行情後的短期利好兌現階段。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收盤,中證全指計算機全收益指數近一年已經增長了43.18%,滾動市盈率則高達727.19,處於歷史99.8%分位的極高估狀態。

伴隨着科技股出現整體回調,許多機構也都在過去一週進一步提示了相關板塊的回調風險。如華福證券近日指出,3月紅利或是打開配置窗口的好時機。從總量環境分析,在“寬流動性”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3月再次進入政策觀察期,風險偏好的回落,致使A股市場存在風格輪動的可能。

這意味着即便是短期資金,也很難在當前時點對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再買賬,再看基金“提前佈局”的宣傳文案,不免多了幾分詼諧的意味。

此外,在基金經理的任命上,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由公司的指數與量化投資副總蘇卿雲掛帥。從公開履歷來看,蘇卿雲投資經驗已超過8年,多數基金的業績排名也都相對居前。不過其手下的一籃子基金大多比較迷你,除了華安中債1-5年國開行ETF規模較大、接近70億元外,其他17只在管指數基金的總規模仍不足24億元。

相比之下,華安基金的幾隻百億級ETF、熱門寬基ETF,主要都還是由公司總助、指數與量化投資總監許之彥管理。可以看出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基金儘管尚未成立,但由於募資時點和基金經理配置都沒有太強的競爭優勢,基本已經被寫好了小規模運作的命運。

2.昔日指基先驅近年發行不溫不火,年內熱門ETF頻缺席

相比熱門科技指數,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不僅相對小衆,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也已不是市場中首隻跟蹤該指數的產品。

事實上,早在一年前的2024年3月,南方基金就成立過跟蹤同一指數的ETF。其中過去半年,基金的漲幅高達88.9%,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截至發稿該基金的最新規模在2億元以上。這意味着無論是從產品競爭還是指數估值來看,當前時點,市場留給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的空間或已微乎其微。

作爲公募“老五家”,華安基金在國內的指數基金市場一度有着元老級的地位。早在2002年,公司就發行了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基金和MSCI中國A股指數增強基金,開啓了國內開放式指數基金的先河。

此後,華安基金持續深耕指數賽道,先後成爲一系列普通指數基金、QDII基金、ETF聯接基金、黃金ETF等多類基金產品的先行者。一系列指數在國內落地的“首批”掛鉤ETF中,也常能看到華安的身影,如日經225ETF、恆生科技ETF、上證180ETF、上證50ETF、國開債ETF等等。

過去十年來,華安基金指數基金規模快速發展,當前手握着黃金ETF、創業板50ETF等多隻百億大寬基,目前也仍是指數規模排名高於總規模排名的指數“大廠”。Wind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公司總管理規模爲6670.5億元,排名第14位,而指數產品1487億元,佔到總規模的22.3%,在行業中排在第10位。

但縱觀過去一年,伴隨着被動投資市場發展如火如荼,華安對指數產品矩陣拓新的積極性,反而卻下降了不少。以2024年火爆的中證A500指數爲例,華安基金直至當年11月才以第二批掛鉤的ETF入局,而當前華安中證A50ETF規模40億元,顯著落後同期競品。

在華安中證全指計算機指數發行之前,華安最近一次成立新指數基金,是去年12月4日的華安中證雲計算與大數據主題指數基金,不過作爲發起式基金,該基金截至當年年末的規模僅爲0.14億元。

2025年以來,一批新產品的入市又爲指數投資市場注入源頭活水,但華安基金開年以來在相關賽道的參與不溫不火。縱觀年內集中落地的幾批新產品,如首批信用債ETF、首批自由現金流ETF、首批科創綜指ETF等,均未見其身影。

3.跟蹤誤差超合同閾值,過半指基跑輸業績基準引發爭議

作爲複製指數表現的工具型產品,ETF產品的跟蹤誤差管理能力,無疑是檢驗基金管理人運作水準的試金石。通常來說,ETF的跟蹤誤差在1%以內處於相對合理的範圍。

但近年來,華安基金相關產品的跟蹤誤差出現嚴重偏離。

從成立迄今的總表現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在華安基金旗下142只有數據統計的指數型產品中(不同份額獨立計算,包含QDII和商品類指數基金,下同),79只自成立以來都跑輸了業績基準,佔比超55%,其中18只基金更是擁有10%甚至更高的超額損耗。

面向海外的QDII-ETF和相關聯接基金,是跟蹤誤差的重災區。誤差最大的華安德國(DAX)ETF自2014年8月成立以來,已經跑輸指數84.71%。此外,華安納斯達克100聯結A、華安恆生互聯網科技業聯結、華安三菱日聯日經225聯結自成立以來的偏離度也都向下超過了10%。

A股市場方面,華安基金旗下跟蹤誤差最大的指數基金,則是華安創業板50。在基金合同中,管理人定下的風控目標,是“力爭控制本基金的淨值增長率與業績比較基準之間的日均跟蹤偏離度的絕對值不超過0.35%,年跟蹤誤差不超過4%”。不過自2015年7月成立以來,華安創業板50的收益率,較創業板50指數的表現累計跑輸了45.87%。

相比一些成立5年甚至10年以上的老產品,近兩年華安基金新發指數基金的跟蹤能力,也進一步有所下滑。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華安基金2023年以來新成立的58只指數基金中,成立以來業績偏離且跑輸基準的比例超過6成。

2025年開年不到一個季度,也已有多隻華安旗下的指數基金,突破了其宣稱的跟蹤誤差閾值。例如華安北證50指數基金在合同中宣稱的跟蹤目標,同樣是日均誤差不超過0.35%、年誤差不超過4%,但截至3月7日,基金開年三個月來的收益率已較業績基準跑輸1.66%。

無獨有偶,華安中證滬深港科技ETF曾在合同中強調,基金力爭日均跟蹤偏離度的絕對值不超過0.2%、年跟蹤誤差不超過2%,不過其年內業績表現目前已經較中證滬港深科技100指數的收益率偏離了-1.34%。從2021年6月成立迄今,基金的總偏離度錄得-12.68%。

作爲國內指增策略的先行者,華安基金旗下8只增強型產品的業績斷層,也顯示出公司量化投研體系的困境。當前,公司早期成立的產品如華安MSCI中國A股指增,依然能以189.04%的累計超額收益領跑同類市場,但近三年,該基金的誤差率已經轉負至-8.27%。

成立於2022年後的指增基金,大多從收益表現來看甚至更像“指減”:中證500指增C和中證1000指增C,分別自2022年5月和7月成立以來,相比業績基準跑輸了11.44%和3.07%,一定程度反映出量化模型在風格切換中的適應性不足。

在指數投資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的行業拐點,優秀的產品管理能力不僅是業績基準的守護者,更是基金管理人穿越市場週期真正的生命力源泉。而展望未來,如何在規模擴張後重建精細化運營能力,也或許將關乎華安基金能否持續守住品牌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