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華府熱北京冷 川習會背後的權力語言

美國總統川普(右)近期不斷高調談論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法新社)

APEC領袖峰會即將登場,美國總統川普近期不斷高調談論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甚至渲染「川習會」將成爲化解貿易與臺灣問題的關鍵契機。然而,北京方面卻始終保持沉默,既不否認也不證實這項可能,顯示出一種戰略上的冷靜與自信。

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這不是外交上的禮貌迴避,而是中國刻意選擇的戰略姿態。川普想要主導的各項議題是否得到中方積極迴應,其實美方也沒把握。當一方用高調外交尋求舞臺時,另一方選擇以靜制動,真正的高下,絕非取決於表面看見的姿態。

川習會不論是否順利登場,北京從未主動拒絕會面,但也未給出任何積極訊號,這種沉默,其實更能顯現出北京對當前國際格局的判斷與自我定位。過去,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中國經常被認定會「配合」或「接受」。但今日的北京,已不再將參與西方設計的高峰會或雙邊會談視爲必要。

中國領導人拒絕爲川普的政治操作背書,反映出中國對自身國際地位的信心。這不僅是一場外交的表態,更是一種權力語言的調整。從「需要被承認」到「有能力不理會」,中國對美外交策略的姿態已然提升。

中國的自信並非沒有根據的自大。當華府仍希望以峰會來製造「對話管道」、「穩定局勢」的印象時,北京早已啓動自主戰略佈局。從「去風險」走向「戰略去依賴」,中國加速推動供應鏈本地化、科技自主化與市場多元化,在半導體、稀土、金融結算系統等關鍵領域逐步脫離對美依賴。

同時,在國際舞臺上,北京以「全球南方」代言人自居,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升級與數位基礎設施輸出,與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俄羅斯、印尼等國密切互動,擴大BRICS(金磚國家)框架,構築出一個非西方、非美元主導的新型國際網絡。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核心事實:中國不再需要證明自己的大國地位。

而美方內部其實也開始意識到這種變化。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近期提出一項爭議性的美中臺關係報告,內容建議華府在臺灣問題上應「提供中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誘因」,且美國「不會強烈反對和平統一」。這種語言的轉變,儘管尚未形成官方政策,但卻透露出華府政策圈開始出現戰略思考的轉變,也就是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恐怕難以維持以往的優勢,也因此難以靠美國一己之力來支撐兩岸的模糊空間

報告中也提到,若中國繼續朝戰略自主與經濟脫鉤前進,臺灣對美國來說可能從一項槓桿,變成一項戰略負擔。然而,美方近期對臺灣態度出現變化,恐怕跟美方相信臺灣的晶片產業將快速轉移到美國有關。對臺灣來說,必須誠實問自己,當美國對臺灣的晶片不再依賴,臺灣還有什麼籌碼可以逆轉美國對臺灣的態度?

要跟川普政府打交道,就必須真正理解交易型的外交思維。川普相信,基於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再複雜的國際關係,都可以透過領導人之間的交易,由美國主導來解決。然而,這種做法或許可以逼迫臺灣以及其他盟國低頭,但對今天的中國已難發揮效果。

川普的「大交易」並非北京的期待,中方更關心的是能否掌握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能否構建不依賴華府的新秩序。在這種認知落差下,雙方就連對話的前提都不同。川普將外交視爲緩解衝突,甚至從中影響市場進而獲利的手段,而中國則視其爲擴張影響力的工具。華盛頓重視會談本身的象徵意義,北京則更在意實質權力的移轉與結構性的改變。

這也是爲何中方對川習會的喊話無動於衷。這不代表中方對談判完全關上大門,而是意味着中國如今擁有「選擇談判的時機與形式」的能力和信心。從博弈理論來看,這正是「選擇不談」的戰略優勢。當中國逐步降低對美依賴,其外交籌碼自然上升,沒有急迫性進行任何讓步。北京遲遲不公佈是否要跟川普會面,實際上傳遞的是:「中國可以等待,美國等不起。」這樣的心理戰,纔是中方真正的底氣所在。

面對川普,北京選擇以沉默來定義對話的條件。真正值得臺灣關注的,不是川習會是否舉行,而是看懂北京與華府雙方誰更需要川習會。雙方互動已經反映出在這場重塑世界規則的長期競爭中,時間似乎站在更有耐心的一邊。世界或許都在追逐川習會的消息,但對臺灣真正重要的課題,是想清楚在這場競爭中,如何保有安身立命的底氣?

(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