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追求美國認同 臺灣能換到什麼?
賴清德總統8月29日接見「美國聯邦參院軍委會主席維克(Roger Wicker, R-MS)訪問團」。(總統府提供/王千豪臺北傳真)
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維克(Roger Wicker)和參議員費雪(Deb Fischer)近期訪問臺灣,除了見了賴總統及行政官員之外,也與在野黨立委見面,一方面傳達支持臺灣的立場,另一方面也期待臺灣不分黨派都願意強化國防準備。而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谷立言也在不久前,同樣先後會見了臺灣的國防部長顧立雄,以及在野黨多位立委,傳遞美方期待。這樣的行程安排,訊號相當明確:美國要求臺灣展現自主防衛決心,確保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國防預算都要持續提升。
呼應這些動作,賴清德總統近期確實高調宣佈,2026年國防預算將提升到GDP的3.32%,並承諾2030年提高到5%。表面上看,這是令人矚目的突破,但仔細拆解卻會發現臺灣其實依循的是「北約模式」,利用擴大解釋國防預算科目的計算方式,滿足川普政府的要求。例如,臺灣首次將海巡署支出與軍人退休金納入,讓國防預算總額順利拉高;若依舊算法,國防預算僅佔2.84%,而不會突破美方要求3%的基本期待!
事實上,如果臺灣真要走「北約模式」,根據國防部各單位的基礎報告,還能把更多項目納入。例如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國軍營舍與設施改建,甚至國軍眷村改建,這些經費都可以跟地方發展掛鉤。若真的要衝數字,5%甚至更高都不是難事。但問題在於,臺灣這麼努力滿足美方預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根據媒體報導,美國國防部即將發佈的「國防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報告中,五角大廈最新的戰略指導原則將是根據國防部次長、對中鷹派代表柯伯吉2021年著作「拒止戰略」爲藍本的防衛思維,換句話說,華府的戰略核心不會是「出兵保衛臺灣」,而是將臺灣是爲阻擋中國挑戰美國的前鋒,美方確實不會讓中國輕易奪取臺灣,但是臺灣的角色將是美國國家安全的第一線防衛。換言之,站在第一線承受壓力的,絕對是臺灣自己。美國確實可能提供軍備、情報、後勤補給,但不是臺灣期待的直接投入軍隊。即便軍費提升到GDP的5%,能換來的也不是美軍駐防,而是更多的軍售清單與聯合演訓。
更何況,美國自己的利益排序也非常清楚。當前的戰略設計,是由盟友承擔更多歐洲與中東的責任,讓美軍專注印太,但即便如此,是否會真的投入兵力到臺灣,仍是一個大問號。川普政府對烏克蘭的態度已經很清楚,要求烏克蘭「割地求和」的言論,無疑也會讓臺灣社會重新思考:我們可以把全部的安全寄託在美國身上嗎?
回到臺灣內部,政府努力告訴人民,臺灣不能沒有美國,卻同時暗示臺灣可以不顧北京、不需處理兩岸關係。問題是,這種「單邊依賴」的假設,會讓民衆誤以爲只要和美國站在一起,一切就能解決。然而當民衆期待美國的迴應,卻發現華府的熱情有限時,這份落差只會轉化爲更深的不安與疑慮。
臺灣確實需要提升國防實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除了增加軍費,更重要的是要有清楚的戰略思維:我們究竟是爲了換取美國的安全保障,還是隻是爲了讓政治人物跟美方政要照相,換取民衆不切實際的安心?滿足了美國的「數字要求」,國防支出提高了,恐怕也只會淪爲討好華府的一種姿態,而不是臺灣真正的安全保障。
國際政治的現實是,安全永遠不可能完全外包,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臺灣要重視美國,但不能因此忽視北京。如何在兩強之間找到平衡,纔是長期穩定之道。否則,我們就可能掉進一場沒有終點的「數字比賽」,一邊拼命追趕國防預算的比例,一邊攻擊不願配合美國的不同意見,造成了相互猜疑和社會對立,更不用說連美方對臺灣的關稅決定,都沒有讓臺灣感受到友好,遑論未來可以得到真正的保障。安全不是用軍費數字堆出來的,而是靠智慧的平衡維繫出來的。臺美關係固然重要,但臺灣永遠不會成爲美國的第五十一州,臺灣人也不會變成美國自己人。如何確保臺灣真正的安全,答案應該掌握在臺灣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