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從捷安特事件看臺灣的脆弱處境
臺灣自行車品牌「捷安特」的製造商巨大公司,被美國海關直指生產線涉及強迫勞動,對巨大發布「暫扣令」。(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海關近期以「涉嫌違反保障勞工權益」爲由,暫扣臺灣生產的捷安特腳踏車。這看似單一的產業事件,卻揭示更深層的國際政治結構轉變。川普在第二任期展現出一種前所未見的「交易型外交」思維:一切皆以「美國利益」爲唯一考量,不惜使用任何可得的工具,迫使貿易伙伴或盟友讓步。在這樣的邏輯下,臺灣並非唯一受害者,韓國、日本甚至歐洲盟友,都在不同議題上成爲被施壓的對象。短期或許能替華府換得談判優勢,但長期而言,川普的決策其實正在侵蝕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使「規則」與「信任」這些國際關係的基石日漸鬆動。
川普式的交易外交有別於過去歷屆美國政府。即便強調「美國優先」,其他政府多半仍遵循國際規則;但在川普的思維裡,凡是能成爲籌碼的事物,都可拿來交換。軍售、貿易、科技安全,甚至外交承認與安全承諾,都可能是交易籌碼。捷安特被扣押的案例,表面上是基於勞工人權,但若回顧川普在其他情境中的手法,便能發現它更像是一種談判工具。當美國需要更多籌碼時,隨時可以啓動制裁或暫扣,幷包裝成具有法律或道德上的正當性。對盟友而言,即使遵守規則,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是下一個「被選中」的對象。
韓國最近的經歷正好說明這種不安感。在喬治亞州,韓國工廠遭突襲,大批工人被上銬帶走,畫面震驚韓國社會。此舉引發韓國朝野一致譴責,甚至連長期親美的保守派內部都有高達4成民衆對川普「深感失望」。這不是單純的外交摩擦,而是信任斷裂的起點。韓國輿論過去普遍相信美國是可靠的安全保護傘,如今開始出現轉變:部分民衆懷疑美國是否真的有把韓國當成夥伴。
在全球政治發展上,過去數十年間北京在國際法與多邊主義下受到一定限制,如今卻因川普交易型外交導致盟國信任下降,使得北京在國際舞臺出現新的發展空間。當川普在聯合國大會當面痛批盟國,並一再削弱國際組織功能,中國則以「平等」之名,強化自身在聯合國、世貿組織與「一帶一路」等平臺的話語權。換言之,川普的「美國優先」,無意間替中國加速推動了長期追求的國際秩序再平衡。
對臺灣而言,捷安特被扣貨只是最新的事件,但今年以來,從軍事援助暫停、賴清德總統過境受限,到關稅談判可能要延後至「川習會」之後纔會考慮臺灣,這些訊號加總起來,清楚勾勒出川普的臺灣觀:臺灣不是必須守護的戰略資產,而是一張隨時可以交易的籌碼。連帶凸顯臺灣真正的危機其實不在於跟解放軍的軍事差距,而在於臺灣社會因對「盟友期待落空」而逐步累積的失落。當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被冷淡或交易取代,這種心理落差比導彈威脅更快侵蝕民心,也進一步呼應了北京的策略:與其動武,不如透過「和統」與經濟誘因,讓臺灣人民自己覺得依靠美國不可靠,轉而選擇「少一點自由、但不用打仗」的生活方式。這種和統戰略,纔是臺灣民主最深層的挑戰。
捷安特被扣貨,看似單純的產業摩擦,實則是一記警鐘。它提醒我們,在川普的交易型外交下,規則可能會被忽視,盟友可以被犧牲,一切都能成爲籌碼。對臺灣而言,當老百姓更擔心薪水不夠、生活變貴、孩子未來沒有保障時,如果政治人物還是隻能強調臺灣必須要繼續「抗中、親美,友日」,卻無法提供更實際的解方,那麼真正侵蝕臺灣民主的,將不是解放軍的飛彈,而是臺灣人民在一次次失望中,對未來失去信心。
(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