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安特事件省思!  外籍調查記者的理想是否正消耗着臺灣?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週三宣佈,因懷疑涉及「強迫勞動」,將暫扣捷安特在臺灣生產的自行車與零組件。(圖/記者林敬旻攝)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週三宣佈,因懷疑涉及「強迫勞動」,將暫扣捷安特在臺灣生產的自行車與零組件。這份「暫緩放行令」(WRO)僅針對臺灣出貨,不影響捷安特在中國或越南工廠的產品。這是美國今年僅有的第三份同類措施,之前僅針對中國一家漁業公司與韓國一處鹽場。

CBP指出,在調查中發現捷安特存在多項「強迫勞動跡象」,包括濫用弱勢勞工、惡劣生活條件、債務奴役、扣留工資與過度加班。

美方聲明批評,捷安特透過這些方式降低生產成本,造成美國企業蒙受不公平競爭損失。若捷安特無法提出證據證明產品合規,CBP甚至可將暫緩令升級爲「裁定」,直接沒收貨物。

捷安特隨即迴應,強調公司已在去年針對外籍工人聘僱問題做出調整,包括由公司支付招聘費用、改善宿舍條件。公司表示將提交請願書,盼撤銷此令。

捷安特同時強調,WRO影響範圍僅限臺灣製造、出口至美國的產品,估計影響合併營收約4-5%。去年捷安特美洲市場佔營收不到9%,其中多數來自越南與中國工廠。

這次爭議起源於國際媒體與NGO的調查。報導指出,外籍移工爲了進入臺灣工廠工作,往往支付數千美元的仲介費,有些甚至相當於合約期兩個月薪資。儘管捷安特承諾代爲支付部分費用,但批評聲浪仍持續。永續議題在國際自行車產業中也愈加受重視,臺灣數十家廠商雖已簽署人權準則,但執行力仍受外界檢視。

臺灣真的需要反思 我們是不是把外籍聲音看得比自己的聲音更重要?捷安特被美國海關扣留產品,理由是「強迫勞動」,這對臺灣產業無疑是一記警鐘。必須承認,臺灣在外籍勞工制度上確實有改進空間,尤其是仲介費、住宿條件等問題,長年沒有被正視,現在被美方放大爲懲罰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這次的決定,其實主要依據的是外籍調查記者在臺灣的報導。這說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臺灣自豪自己「對外國人最友善」,從留學生到外籍勞工、從記者到 NGO 幾乎都給予最大尊重,但當外國人利用這份自由去推進他們關心的「進步議題」——像是環保、勞權、性別——往往最後變成外國輿論或是政府攻擊或威脅臺灣產業的工具。

今天是捷安特,明天可能是半導體的碳排放,後天也可能換成其他產業的勞動制度。臺灣以爲自己因爲友善就能贏得理解,但在外籍調查者眼裡,衡量標準不是「你努力了沒有」,而是「你有沒有達到我認定的標準」。只要不符合,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批評、揭露,甚至帶來制裁。

說真的,筆者也想問:這些記者爲什麼不去那些政治體制不穩定、資訊封閉的地方做深入調查?爲什麼偏偏選擇在臺灣?答案恐怕很清楚——因爲臺灣穩定、自由,對外籍人士友善,才讓他們能舒舒服服地在臺灣批判、揭露。

更大的問題在於,臺灣社會本來就有分歧,所以外籍聲音往往被放大,甚至凌駕本土討論。不是因爲他們真的更懂,而是因爲我們太崇拜外國人,甚至喜歡用外國人的口,來批判不同立場的自己人。

大家應該都注意過,從電視節目到網路平臺,只要是外國人,不論專業與否,講的話就被包裝成「國際觀點」。不可否認,確實有一些長期深耕臺灣、對臺灣理解很深的外籍人士,他們的意見值得尊重,但真的不是每一個外籍聲音都該被奉爲真理。

捷安特事件是個案還是開始?調查報導揭露了真實問題,但它帶來的國際衝擊,遠遠超過臺灣社會的預期。令人擔心的是,類似關於臺灣勞動情況和環保問題的調查報告,最近幾年也因爲在臺灣的外籍「調查記者」努力挖掘之下,出現在國際媒體版面上,這些報導是否也會引發對臺灣其他產業的衝擊?

當美國海關直接引用這些報導作爲依據時,我們看到的現實就是:臺灣再怎麼友善,也換不來國際的寬容,和調查記者多爲臺灣思考,平衡他們追求的理想和臺灣面臨的困境。

我們當然應該繼續歡迎外籍朋友來臺灣,遊玩、定居、生活,這是我們社會的開放精神,也沒有人該被排擠。但臺灣真的需要反思:我們是不是太過崇洋媚外,把外籍聲音看得比自己的聲音更重要?

▼這些記者爲什麼不去那些政治體制不穩定、資訊封閉的地方做深入調查?爲什麼偏偏選擇在臺灣?答案恐怕很清楚——因爲臺灣穩定、自由,對外籍人士友善,才讓他們能舒舒服服地在臺灣批判、揭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