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從Ms. Shirley事件看數位時代的育兒倫理與社會責任
Ms. Shirley社羣媒體官網。(取自TikTok)
在數位世代中,一支影片、一段舞蹈,足以將一位年僅4歲的孩童推向全球矚目的聚光燈之下。Ms. Shirley以其活潑可愛的舞步在TikTok上迅速竄紅,甚至登上《珍妮佛•哈德森脫口秀》,其人氣無庸置疑。但隨著名氣而來的不僅是掌聲與關注,更是一場關於兒童權益、親職責任與社羣道德的激烈論戰。
這起風波的導火線,是Ms. Shirley的母親安排了一連串「見面會」,讓粉絲能夠與女兒近距離互動。許多網友認爲此舉逾越了親職倫理的界線,批評母親將女兒當作「商品」展示、操控,甚至有社羣用戶主動通報兒童保護服務機構,指控其母過度剝削、可能危害孩童身心。這場數位風暴,引發我們對於「曬小孩文化」(Sharenting)與未成年網紅現象的深刻反思。
身爲父母,我們擁有爲子女做決定的權力,但這並不等於無限授權。Ms. Shirley的事件凸顯了「孩子是誰的」這個看似簡單卻極具爭議的問題。在社羣媒體的世界裡,父母主導着孩子的形象建構與內容呈現,無論是穿着、姿態、舞蹈內容,或甚至出場頻率,皆由成人主導安排。但年僅4歲的孩子,尚無法理解「被觀看」的代價與長遠影響,更遑論選擇「是否」想要出現在鏡頭前。換言之,這並非一種孩子的自主展現,而是父母的投射與安排。
許多支持者將此現象合理化爲「表現天賦」、「開拓舞臺」、「創造未來」,並認爲批評者反應過度、過於保守。但我們必須思考這些看似無害甚至甜美的畫面,是否也爲剝削鋪陳了溫柔包裝?當一名4歲孩童穿上紅禮服、塗口紅、踩着高跟鞋,搭配R&B情歌旋律搔首弄姿時,我們是否能無視這些形象可能會被某些惡意成人誤用或誤解的風險?身處網路這個無法刪除記憶的世界,任何影像一旦公開便永難回收。正如法律學者所言:「你無法將精靈塞回瓶中」。
社羣所激起的極端反應,也暴露了公衆與法律之間的落差。一名男性網友高調承認舉報Ms. Shirley母親,儘管此舉在動機上聲稱是「保護小孩」,但其行爲也引發了新的問題,社羣是否有權力介入他人家庭?是否形成一種「數位清教徒」式的獵巫文化?對於這些「道德義警」而言,是否也該自問舉報的依據是否出於真正的憂慮,抑或是自我正義的投射?
誠然,社羣監督在某些情況下能發揮積極作用,例如揭露虐待或失職,但當其依據模糊、情緒高張,甚至可能被用作操縱或攻擊工具時,反而會對當事家庭造成額外創傷。而官方機構若成爲社羣壓力的迴應機制,亦可能面臨被濫用的風險。
身爲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該如何迴應這類爭議?首先,立法機關與平臺方有責任推動對未成年網紅的保護機制。加州已立法要求兒童網紅的收益須存入信託帳戶,但目前多數國家仍未跟進,對於家庭如何安排孩子的曝光與收入幾乎沒有監管。這使得在追逐點擊與商業合作的壓力下,某些父母可能逐漸模糊了初衷。
平臺也應積極建置針對兒童內容的審查與保護機制,避免內容遭到不當擴散或被不良用戶收集利用。在AI與資料分析越來越精密的時代,針對兒童的內容辨識與風險評估也應納入數位治理框架,讓技術成爲守護而非放任的工具。
對於父母而言,應以孩子的身心發展爲本,不該將其作爲自我實現的延伸或賺取關注的手段。Ms. Shirley母親堅稱自己從未離開孩子身邊,並強調所謂「見面會」都很安全、受到監控。但即便動機出於善意,當社羣評論出現兩極化時,或許也該正視問題的核心。這不只是關於曝光程度的多寡,而是關於孩子是否擁有拒絕的權利、是否能在長大後不爲當年父母的選擇感到羞愧或受創。
社會也必須建立一種更健康的親職文化,認知到每一次的「曬小孩」行爲都可能產生長遠的影響。在讚歎一位4歲女童跳舞「超齡成熟」的同時,我們是否也無意中在心裡對其進行了性別與年齡上的投射?而這些投射,又會如何反過來塑造她對自己的認知?
Ms. Shirley事件不只是一起網紅爭議,更是一面顯示數位時代價值矛盾的鏡子。在虛實交錯的社羣世界裡,孩子不該是觀看的對象,而是被保護的主體。讓我們在爲「天真無邪的童顏」歡呼的同時,也應該保護這些孩子的未來。
(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