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從洋娃娃到經濟困局
美國總統川普以一句「美國孩子將來可能只能有兩個洋娃娃,而不是三十個」爲自己強硬的關稅政策辯護。(圖/美聯社)
在一場看似輕描淡寫的談話中,美國總統川普以一句「美國孩子將來可能只能有兩個洋娃娃,而不是三十個」爲自己強硬的關稅政策辯護。這句話聽來近乎荒誕,卻道出了當前美國經濟政策中的一個核心矛盾,以民族主義爲名,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而其代價卻轉嫁給最脆弱的羣體,美國消費者與勞工家庭。
川普政府實施的145%對中關稅政策,在選舉語言中被包裝爲「讓中國付出代價」的愛國行動,但實際結果卻是美國消費者在超市貨架上承擔這筆代價。這些關稅將造成貨物短缺與物價飆升,影響的不只是玩具,還包括衣物、電子產品與生活用品。
這場所謂「洋娃娃配給制」的象徵性政策,表面上是對中國的經濟打擊,實則暴露出川普執政邏輯中對人民生活現實的嚴重脫節。那些主導政策的億萬富豪政府成員,並不真正理解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面對的壓力。富豪在金碧輝煌的俱樂部裡談論「兩個娃娃夠用」,卻無視美國家庭正在爲醫療、房租與學貸苦撐的現實。
關稅雖是貿易政策工具之一,但若未配套產業轉型與社會安全網,其實質效果只會是通膨上升與民生困苦。川普對中貨物祭出的關稅,已直接導致美國港口貨運量下滑、進口成本上升,進一步波及零售業、物流業與港口勞工的生計。洛杉磯港務局指出,與去年相比,貨運量將下降35%,中國來源進口更預期會銳減75%至80%。這不僅意味着商品變貴變少,也意味着工作機會減少、加班取消,甚至造成局部性的經濟蕭條。
在這樣的經濟氣候下,連全球速食業巨頭麥當勞都出現自疫情以來最慘淡的季度表現,營收下滑、顧客信心低迷,尤其中低收入消費者明顯減少外出消費。當連一份快餐都成爲民衆猶豫再三的消費選項時,「兩個洋娃娃」更像是一種冷血的諷刺,而非實際可行的政策解方。
儘管川普陣營力圖將關稅政策塑造成重建制造業、保護本國產業的戰略,但現實是,大多數美國企業無法在短期內完全轉移供應鏈至他國,也無法在本土建立與中國同等規模的低成本製造體系。供應鏈重組所需的時間、人力、技術與檢驗標準,並非短期內能解決。尤其在兒童產品這類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領域,貿然中斷進口只會導致價格飛漲與供應短缺。
「兩個洋娃娃」也反映了川普的一貫手法,用簡化的語言來合理化複雜且潛在具破壞性的經濟決策。這種策略雖能引起支持者的共鳴,但在實際執政中卻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社會後果。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娃娃風波」已經不單是一場玩笑或政策爭議,而是2025年美國政治與經濟氣氛的縮影。面對實質性經濟下滑與消費者信心崩解,川普陣營並未提出具體的產業轉型或勞工保障政策,反而將焦點放在與中國的對抗與象徵性動作上,這不僅無助於解決結構性問題,還可能加劇經濟動盪。
美國正處在一個轉捩點上。一方面是對全球化的反思與調整,另一方面是民衆對生活壓力的不滿累積。貿易政策不應只是政治宣傳的工具,而必須搭配產業升級、教育改革、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結構性工程。否則再多的「兩個洋娃娃」詞藻也掩蓋不了一個事實,在失去選擇與希望的社會裡,真正被剝奪的不只是洋娃娃,而是未來。
(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