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從「美麗大法案」看當代美國政治的撕裂與倒退
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總統川普主導的《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簡稱OBBBA)法案,聲稱能減稅、強化國防與邊境安全,但其背後實則蘊藏着深遠的社會撕裂、資源分配失衡、民主程序侵蝕與科技治理倒退等結構性問題。(路透)
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總統川普主導的《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簡稱OBBBA)的一項關鍵程序性表決,讓這部號稱「美麗大法案」的龐大稅改與預算削減提案進一步邁向立法終點。儘管這項法案聲稱能減稅、強化國防與邊境安全,但其背後實則蘊藏着深遠的社會撕裂、資源分配失衡、民主程序侵蝕與科技治理倒退等結構性問題,值得國際社會高度警惕。
首先,從經濟與社會角度來看,OBBBA展現出極端的財政保守主義與新自由主義融合的特徵。該法案主張延長並永久化2017年川普任內推動的《減稅與就業法案》主要條款,此舉看似有利於中產與企業,但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評估,這將在2034年前增加高達2.8兆美元的聯邦債務,並導致約1000萬人失去健保保障。
更令人震驚的是,法案以壓縮社會安全網爲代價來填補稅收減少的缺口,包括削減糧食券(SNAP)、對醫療補助(Medicaid)施加更嚴格的工作與資格審查,以及限制貧困戶的就醫補助。這種以「減赤」爲名、實則轉嫁財政責任給弱勢族羣的政策設計,被多家媒體與智庫批評爲「反向羅賓漢」(Reverse Robin Hood)行爲,即「劫貧濟富」的極端操作。
該法案在政治程序上也引發爭議,爲了閃避參議院的阻撓程序(filibuster),共和黨選擇透過預算協調機制(reconciliation process)推動法案,形同繞過民主黨的任何制衡。這雖然合乎議事規則,卻進一步彰顯當今美國政治極化的嚴重性,民主共識與折衷精神幾乎蕩然無存。儘管參議院最終以51票對49票通過程序性表決,但這是在川普與多名共和黨領袖強力施壓,乃至祭出黨內初選威脅的政治勒索下才勉強過關。
法案在內容面也暴露出對未來公共治理方向的嚴重扭曲,其中最具爭議者莫過於對人工智慧(AI)立法的十年禁令,該條款將禁止各州在2035年前制定任何針對AI的地方法規,形同將技術治理權力一刀切地集中於聯邦政府,卻又沒有對AI技術的風險進行具體規範。這引發學界與政策研究者強烈批評,認爲此舉等同爲科技公司開綠燈,放任深僞技術(deepfake)、AI兒童色情與演算法歧視等問題蔓延,極可能對隱私、兒童安全與民主機制構成長期威脅。
在對待法院與民權制度上,OBBBA也出現令人憂心的倒退條文。例如禁止聯邦法院在原告未提供保證金的情況下執行藐視法庭命令(contempt citation)的處罰,某種程度上架空了司法系統對政府違法行爲的即時制衡功能。民主黨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諷刺地稱此法爲「我們都要死法案」(We're All Going to Die Act),意指其對健康、環境與憲政原則的多重威脅。
儘管白宮宣稱已有超過260個企業與團體支持OBBBA,包括電信、航空與零售巨頭,但從社會輿論與民調來看,這部法案在民衆之中普遍不受歡迎。根據KFF健康追蹤調查,有高達64%的受訪者對OBBBA持負面觀感,尤其是對其削弱醫療保障與教育支持的憂慮更甚。
總結而言,OBBBA不僅是一部技術層面極爲繁雜的稅改與預算法案,更是一面映照當代美國政治價值錯亂、社會資源失衡與治理架構集中化傾向的鏡子。它將國家未來十年帶向一條更加兩極化、更加排除弱勢、更加依賴軍事與邊界安全的發展路徑。若最終通過並簽署成法,不僅將造成美國內部的貧富差距惡化,也將影響其在國際上作爲自由民主旗手的道德聲望。
在這個政治極化、利益高度遊說的時代,美麗的外衣往往掩蓋不了醜陋的內核。OBBBA或許在共和黨內部被視爲政治勝利的象徵,但在歷史長河中,它更可能成爲民主機制受損、社會不正義深化的警世符號。
(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