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切勿重蹈美國「部落主義」政治撕裂的覆轍

▲一場關於「臺灣地位未定」與「臺灣是否光復」的激烈爭論如洶涌浪潮般襲來,再次將藍綠兩大陣營進一步撕裂。(圖/翻攝直播)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大罷免的喧囂漸漸平息,臺灣並未如總統賴清德所期許的那樣步入「安養生息」的寧靜港灣。一場關於「臺灣地位未定」與「臺灣是否光復」的激烈爭論如洶涌浪潮般襲來,再次將藍綠兩大陣營進一步撕裂。

部落化政治猶如無形枷鎖 社會陷入二元對立深淵

民進黨在其中刻意操作對立,不斷放大「中華民國派」與「臺派」之間的矛盾,使得臺灣政治日益被濃厚的部落化色彩所籠罩。這種危險的趨勢若不能遏制,臺灣極可能步美國的後塵,讓民主淪爲撕裂社會的悲歌。

美國「部落主義」在川普總統引導下正大行其道。「部落主義」(Tribalism)宛如一部古老的人類生存史書,記錄着早期人類在弱肉強食的殘酷環境中,依靠血緣或地域緊密相連,彼此庇護、共同求生的艱難歷程。

其精神內核「內羣體優先」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原始一方面是保障羣體生存的關鍵密碼,讓成員們在資源匱乏、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得以抱團取暖,延續香火。

另一方面,當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現代國家的大門,這一曾經的生存智慧卻搖身一變,成爲阻礙理性探討、破壞公共利益的可怕毒瘤。

部落化政治猶如一個無形的枷鎖,有着諸多鮮明的特徵。首先是身分認同被絕對化,人民被劃分爲「我方」與「敵方」,沒有灰色地帶;同時,政策的討論不再是基於理性與事實,而是忠誠度的嚴酷測驗。

社會因此陷入二元對立的深淵中,「自己人」被視爲正義的化身,而「外部人」則被貼上威脅的標籤,中間地帶消失殆盡,社會共識如同風中殘燭,難以凝聚。

隨之而來的是,利益分配排他化,資源如同被獨佔的珍寶,優先流向自己人,即便犧牲整體的公共利益也在所不惜。這樣的政治,忠誠凌駕於理性之上,領袖或政黨即便犯下錯誤,支持者依然選擇盲目護航,民主監督的機制如同虛設,失去了應有的效力。

這些特徵一旦如幽靈般滲入政治領域,國家便如同陷入泥沼的巨獸,陷入「敵我對立」與「分贓內耗」的惡性循環,長治久安成爲遙不可及的幻影。

隨着數位化的浪潮洶涌澎湃,社羣媒體席捲而來,傳統的血緣部落逐漸被新的身分符號所取代。政黨的旗幟、意識形態的烙印、文化習慣的差異,甚至消費模式的區別,都成爲劃分彼此的無形界線。實際上,美國的保守派與自由派,早已超越了政策的分歧,演變成生活方式與道德觀的激烈對立。

現代部落政治的表現形式猶如一張錯綜複雜的大網,將社會緊緊束縛。身分政治化成爲一種普遍現象,現代人在疏離與焦慮的迷霧中迷失了自我,急於尋找歸屬的港灣,於是將自我價值寄託在政黨或意識形態的旗幟之下。

社羣媒體的推波助瀾更是讓部落化的火焰越燒越旺。算法如同無形的魔掌,強化了同溫層效應,人們如同被困在信息繭房中的囚徒,只接觸到符合自己立場的資訊,對立情緒如同野草般瘋狂生長,公共討論淪爲互相攻擊的戰場。

政治人物的操弄更是讓部落化政治雪上加霜。選舉的邏輯驅使領袖們以「我們vs.他們」的激烈語言動員支持者,情緒如同洶涌的潮水,比理性更快地積聚能量,而社會卻在這種狂熱的氛圍中愈發分裂。這些現象清晰地表明,部落化政治已不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而是對民主制度根基的嚴峻挑戰。

川普堪稱部落化政治的典型代表。他如同一位高明的魔法師,將特定羣體定義爲「真正的美國人」,而對其他羣體愛國性的質疑如同魔咒一般,在社會中蔓延開來。

對外,他鼓吹並實際「美國優先」的狹隘理念,成爲貪婪的掠奪者,在國際舞臺上掀起陣陣波瀾。

在內政策上,他偏袒核心選民,如同一位短視的賭徒,不惜損害國家的長遠利益。

美國社會愈益陷入撕裂的深淵中。政治不再以國家整體利益爲指引,而淪爲一場部落對立的零和遊戲,民主失去制度平順運作的機制。

▼川普堪稱部落化政治的典型代表。他如同一位高明的魔法師,將特定羣體定義爲「真正的美國人」,而對其他羣體愛國性的質疑如同魔咒一般,在社會中蔓延開來。(圖/路透)

美國政治現狀如同警鐘 臺灣部落化傾向愈發鮮明

美國的政治現狀如同一聲響亮的警鐘,警示着我們不要誤蹈其後塵。審視臺灣的政治徵兆,部落政治的實已悄然滲透。藍綠長期尖銳對立,民進黨長期執政刻意操弄,臺灣政治的部落化傾向愈發鮮明,如同毒瘤般在社會的肌體中蔓延。

顯而易見的,首先是身分認同被過度操作,成爲政治鬥爭的工具。「本土vs.外來」、「臺灣vs.中國」的標籤如同無形的枷鎖,將人們緊緊束縛,理性討論被無情地簡化爲忠誠考驗,思想的自由交流變得舉步維艱。二元對立日益強化,民進黨高舉「守護臺灣」的旗幟,將政敵污衊爲「親中代理人」,使藍綠對立如同堅固的壁壘,幾乎不可調和。

絕對化的忠誠隨而蔓延,如同病毒般在社會中傳播。即使施政出現重大缺失,支持者多半仍然選擇盲目護航,只因不能讓國民黨得利的狹隘觀念作祟。這種無條件的效忠,正是部落政治在臺灣的寫照。

同時,資源分配出現嚴重傾斜,從地方建設到國營事業人事,「綠色分贓」質疑不絕於耳,公共利益被無情地次化爲部落利益,社會公平正義受到嚴重挑戰。

臺灣政治如果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民主多元與理性的價值將如風中殘燭,逐漸熄滅,臺灣也將失去曾經的活力與希望。

要走出部落化的陷阱,臺灣必須勇敢地正視並超越部落政治的陰霾。首先必須重建公共理性,政策討論應迴歸事實與公共利益的核心,媒體與學界亦應肩負起責任,搭建理性辯論的平臺,引導社會跳出「敵我」的二元框架,讓理性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維護制度中立是免於部落政治的關鍵保障。司法、選舉與媒體必須保持獨立,如同三座堅固的燈塔,避免成爲政黨操控的工具,確保社會的公平正義得以維護,尤需把追求跨部落的公共價值是凝聚社會的紐帶。

公平、法治、正義、科學,這些普世價值應成爲凝聚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讓不同的聲音在公共價值的框架下和諧共鳴。同樣重要的是,務必培養多元對話的文化。教育與公民社會應發揮積極作用,鼓勵人們理解差異,尊重不同的觀點,而非灌輸單一立場。

唯有社會習慣與不同羣體共存,對抗性纔會逐漸淡化,和諧與包容纔會成爲社會的主旋律。

最緊要的是,政治領袖須承擔整合責任。真正的國家領導人應以「全民總統」自居,胸懷天下,而非單純地鞏固部落支持。唯有將整合社會置於職責首位,國家才能避免陷入內耗的泥潭。

部落主義是民主的致命毒藥,美國因川普的部落化操作而陷入嚴重的撕裂,臺灣則在藍綠對立的漩渦中逐漸步上同樣的危險道路。臺灣若要維護民主的健康,必須警惕部落主義的蔓延,拒絕以「敵我劃分」取代理性治理。唯有揚棄部落化政治,建立超越藍綠的公共價值,臺灣民主才能免於繼續撕裂的悲哀!

▼絕對化的忠誠隨而蔓延,如同病毒般在社會中傳播。即使施政出現重大缺失,支持者多半仍然選擇盲目護航,只因不能讓國民黨得利的狹隘觀念作祟。(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