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國民黨需要一位能帶領「走出去」的主席
國民黨主席選舉應推動「全民調」制度,讓黨主席更貼近民意,也讓年輕人、女性、弱勢族羣的聲音進入黨的核心決策,創造更具代表性與現代感的國民黨。圖爲臺中市長盧秀燕。(中時資料照)
當臺灣政黨版圖朝綠營傾斜、藍營陷入低潮,國民黨即將迎來的黨主席改選,已不再只是黨內例行性的政治角力,更是一場關乎政黨存續與振衰起敝的關鍵抉擇。選出怎樣的黨主席,不僅會影響國民黨的未來走向,也牽動着2026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大選的佈局。
在這場被外界譽爲「影響國民黨命運的選戰」中,我們應以更高的標準檢視候選人,並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國民黨需要怎樣的黨主席?答案不是誰的派系強、誰的背景深,而是誰能讓國民黨真正「走出去」,走出同溫層,走向年輕世代與中間選民,重建信任與感動。
國民黨連續三次總統大選敗北,雖各有其特殊背景與變數,但深層原因之一,卻是黨主席選舉制度的缺陷。當選舉只侷限於黨員投票,往往形成「小圈圈」的政治遊戲,導致黨主席更關注內部盤算而非社會觀感,削弱了與多數選民溝通的能力與動機。國民黨不是缺人,而是缺一場能讓全民參與的黨主席選舉。
改變的第一步,應是推動「全民調」制度,讓主席由社會大衆授權。如此一來,不只讓黨主席更貼近民意,也讓年輕人、女性、弱勢族羣的聲音進入黨的核心決策,創造更具代表性與現代感的國民黨。
在這場黨主席接班角力中,臺中市長盧秀燕無疑是最受矚目的焦點。她在地方執政上的穩健與清廉形象,使其成爲國民黨內少數能在藍綠激烈對抗中維持好感度的政治人物。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更公開表態:「若盧秀燕參選,我會支持她」。
但盧秀燕仍在觀望,她深知「那個位子沒那麼好坐」,既需統籌黨務,又要面對內鬥與外患,還要承擔2028總統選戰的重擔。正因如此,她的謹慎不應被視爲怯懦,而是體認到國民黨當前危機的深度與艱鉅。
若盧出馬,將代表國民黨轉向溫和理性、尋求社會最大共識的一條路。她不只可望統合黨內本土與主流民意,也可能吸引女性與年輕族羣的支持,替國民黨翻轉形象、重建信賴。
現任黨主席朱立倫已表態「希望順利交棒」,甚至強調自己只是「總教練」,不會上場打球。但他的退意是否確實?仍留有伏筆。據悉,黨內有人希望採「盧朱共治」模式,讓盧出任主席,朱則擔任特聘副主席或大選總指揮,以穩住局勢、減少內鬥風險。
這樣的安排有其現實考量,但也容易被質疑爲妥協式的延續舊體制。若朱立倫真心無私,應全力支持制度改革,甚至推動《黨主席全民調特別辦法》作爲交棒前最後一役。否則,即使退位,仍在幕後掌控,也難以說服社會相信國民黨已經脫胎換骨。
另一位宣佈參選的張亞中,則主打「重建信仰」、「兩岸和平協議」、「設公義部反制民進黨」等激進改革訴求。此路線雖能鞏固深藍選民,卻可能進一步拉高社會對國民黨的警戒,讓本已弱化的中間與年輕選票更爲疏遠。
時至今日,臺灣社會多數選民希望看到一個穩健、理性、有責任感的反對黨,而非一個仍沉迷於歷史記憶、無法自省的黨。張亞中的路線,也許在某些人眼中是信仰迴歸,但對大多數臺灣人來說,卻是與現實脫節的「戰略錯誤」。
若要爲國民黨勾勒一位理想的主席輪廓,應具備下列五大特質,包括能整合而非分裂:具備跨派系協調能力,不製造敵人;向社會開放:願意推動全民調、讓更多人蔘與黨內民主;形象清新可信:擁有中間選民好感,無重大爭議包袱;有政策格局:不僅打選戰,更能提出改革與兩岸論述;具備長期眼光:不只爲2026,更爲2028與黨的永續發展佈局。
國民黨此刻不只是改選主席,更是一次「存在的選擇」。選對人,或許還有一次翻身機會;選錯人,可能又將迎來又一個失敗循環。
若國民黨真有志重返執政,應正視制度老舊、世代斷層、價值混亂等根本問題,從黨主席的選舉開始,示範一場真正的轉型。
國民黨需要的不是守成者,也不是舞臺演員,而是願意改革的領導者。否則,在臺灣多元民主的浪潮中,這個百年老黨將只會成爲歷史的背影,而非未來的主角。
(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