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臺幣急升後 對美談判也該升級
在臺幣升值衝擊產業、外資擾動匯市之際,政府卻選擇以否認任何負面訊息的方式安撫人心,但是臺灣需要的是粉飾太平嗎?(合成圖/資料照、趙雙傑攝)
新臺幣對美元近期出現劇烈升值,短短一個月內升幅超過10%,創下數十年來最大波動。這不只是金融新聞,更是一場足以影響臺灣出口產業、國際談判地位與國內政經穩定的重大事件。然而,在升值衝擊產業、外資擾動匯市之際,政府卻選擇以否認任何負面訊息的方式安撫人心,但是臺灣需要的是粉飾太平嗎?
行政院長強調「臺灣不會干預匯率」、「新臺幣升值與美國無關」;問題是,人民需要的不是「沒受施壓」的保證,而是清楚的策略、透明的底線與可以信賴的政策節奏。匯率急升背後,並不單純是市場波動,而是與關稅談判有關。國際媒體都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宣告,近日「即將與多國簽署關稅協議」,而臺灣與韓國都被點名爲第一波可能達成協議的對象。極爲巧合的是,臺幣與韓元都在此時大幅升值,而同樣在亞洲的日本、印度、新加坡卻未見顯著變動。顯然各國央行有不同的因應方式,而在這樣的背景下,要說升值與美國關稅戰完全無關,只能說是對現實的刻意忽視。
我們應該要更誠實地看待美國對盟國如何婉轉的施壓。事實上,美國在任何雙邊談判桌上都佔有優勢,要讓對手低頭,不見得要明白說,只要有些國家因爲施壓而讓步,其他國家自然會「看着辦」。這是談判博弈中的「信號效果」,而貨幣升值,尤其在美中貿易戰升溫、關稅議題重新點燃之際,就是最直觀的信號反應。
回顧1985年「廣場協議」,美國就是透過「貿易失衡」與「貨幣低估」的指控,要求盟邦大幅升值以平衡貿易。本週,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RS)正建議撤銷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地位,重新進入高關稅體制。這代表,美國正在爲新一輪經貿重整做準備,而匯率與關稅掛鉤,早是其慣用工具。
令人擔憂的是,在這樣一場大博弈的起點,臺灣不但沒有思考具體談判部署,反而先在政治層面高聲表態「絕不干預匯率」,讓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間直接受到限制。特別是央行總裁楊金龍纔剛公開表示要求國際匯率炒家「適可而止,否則央行會出手」,卻立即被行政院長的政治發言架空,這樣的「矛盾」訊號,不僅削弱央行威信,也讓市場看不見政策的一致性。
事實上,以臺灣超過五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央行本就具備強大能力因應外資擾動。若政府真認爲有外匯禿鷹在操作,那麼央行出手本應理所當然。反之,若升值是因應對美善意、配合談判氣氛,那更該由政府清楚向民衆說明,強調這是一場有戰略設計的政策操作,而非無方向的市場異動。把專業留給專業,是民主政治中最基本的原則。央行在貨幣穩定上的職責不應被政治喊話綁手綁腳,更不能因爲害怕觸怒美國而自廢武功。
政府一再表示當前的臺美關係處於友好高點,美國國會也在近期連續提出《臺灣國際團結法案》《臺灣保證實施法》等挺臺法案,制度性支持臺灣在國際舞臺的參與及尊嚴。但這股支持,不應僅被當成政治成績,而應成爲臺灣向美方爭取經濟實利的槓桿。
臺灣可以也應該對美國提出具體談判訴求,關稅減免、供應鏈誘因、技術合作與綠色投資等,纔是長期實質安全的保障。如果臺灣只能升值卻無法換回利益,甚至還要壓抑專業機構的操作空間,那麼再多的政治挺臺也難以保障產業與民生穩定。
臺灣更該清楚向美方表達:臺灣是可以信賴的經濟與安全夥伴,但我們也有底線、有規劃、有成熟的國家利益判斷能力。在談判桌上,真正能換來尊重的,不是配合與沉默,而是理性、有策略、有節奏的應對。臺灣不需要空泛的安撫與政治立場,而是讓人民與產業都能理解、預期與支持的整體談判戰略。匯率只是表象,談判姿態纔是核心。升值的不該只有臺幣,更該升級的是臺灣的談判戰略與國家自信。
(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