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安特卷「血汗移工」遭美暫扣!翁履中:臺灣崇洋媚外恐傷產業

▲巨大公司電動單車,GIANT捷安特資料畫面,非指遭美國海關暫緩釋放產品。(圖/記者林敬旻攝,下同)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24日宣佈,因懷疑涉及「強迫勞動」,對臺灣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捷安特,Giant)生產並出口至美國的自行車與零組件下達暫扣令(WRO),禁止相關產品進口。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分析,此案不僅凸顯臺灣外籍勞工制度長期未解的問題,也暴露國際輿論對臺灣產業的潛在威脅。

據瞭解,這是美國今年僅有的第三起同類案例,先前僅針對中國一間漁業公司及韓國一處鹽場。CBP指出,調查發現巨大存在濫用脆弱勞工、惡劣住宿條件、債務奴役、扣留工資與過度加班等情況,並批評其透過壓低成本造成美國企業蒙受不公平競爭。

捷安特迴應表示,公司早在去年即針對外籍勞工制度展開改革,包括由公司支付招聘費用、改善宿舍條件等,並強調將提出請願書,爭取撤銷WRO。捷安特指出,該措施僅影響臺灣製造並出口至美國的產品,預估對合並營收影響約4至5%,而美洲市場銷售額去年佔比不到9%,其中多數產品來源於越南與中國工廠。經濟部則迴應,將會同勞動部協助業者處理。

這起爭議源於國際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的調查報導。2024年《世界外交報》揭露,包括捷安特在內的臺灣自行車廠外籍移工爲取得工作,需支付高額仲介費,金額甚至相當於兩個月薪資。儘管捷安特已承諾分擔部分費用,相關批評聲浪仍持續。非營利組織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亦在報告中提出類似指控,使國際關注進一步升高。

旅美教授翁履中25日分析,此案不僅凸顯臺灣外籍勞工制度確實有改進空間,更揭露一個現實:美方決定多半依據在臺灣活動的外籍調查記者報導。臺灣雖以「對外國人最友善」自豪,但這份自由環境讓外國人能順利推進其關心的環保、勞權等議題,結果卻可能被國際輿論或政府轉化爲制裁工具。

翁履中直言,「今天是捷安特,明天可能是半導體碳排放,後天可能換成其他產業的勞動制度。」爲何外籍記者不選擇政治體制不穩定、資訊封閉的地區深入調查?原因正是臺灣穩定、自由,對外籍人士友善,才讓他們能「舒舒服服地在臺灣批判、揭露」。

他並提醒,臺灣社會過於重視外籍聲音,甚至喜歡藉由外國人的口批判本土對手,往往將其話語視爲「國際觀點」,而忽略自身立場,雖然調查揭露問題本身有其價值,但其帶來的國際衝擊已超出臺灣預期,未來恐怕會蔓延至更多產業。

總結來看,捷安特事件既是對臺灣外籍勞工制度的警示,也反映出臺灣在國際輿論場域的脆弱處境。翁履中呼籲,臺灣當然應繼續歡迎外籍人士,但更需要反思,是否過度崇洋媚外,把外籍聲音看得比自己的聲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