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稀土鬥出了什麼局面?對臺灣意味着什麼?
稀土卡脖子比半導體卡脖子更致命。圖爲內蒙古稀土礦場。(新華社)
當前,整個西方都將稀土視爲最重要的「中國問題」,關於中美間的暫時休兵,恢復稀土供應也似乎成了唯一指標。
隨着北京確認了貿易框架細節,川普將話說得特別滿,稱「已達成協議」,想讓外界相信中方已對美方「完全開放稀土供應」,並據此「含蓄」宣稱勝利。然而,外界依然沒得到具體細節,北京與華盛頓都未詳細說明交換條件。
大陸商務部的說法是:中方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申請。美方將相應取消對華採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這話的想像空間太大,難怪川普得「含蓄」點,不然很容易被打臉,並壞了大局。
所謂「符合條件」的條件是什麼?所謂「一系列」包含了哪些具體事項,是指川普新增的措施,還是包含拜登時期的措施?全不得而知。不過,暫時休兵是確定的,中美兩方都開始釋放「和氣生財」的訊號。
在美國的部分,據「日經亞洲」獨家消息指出,川普計劃與數十位企業執行長一道訪華,其規模與目的與川普之前的中東行相仿,就是談幾個大訂單。
此外,川普在29日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強調「我們與中國相處得很好」,並對專訪主持人「中國威脅論」式的提問,予以淡化,甚至駁斥。媒體談到中國對美國的各種攻擊,川普說,美國也是這麼對待中國的,「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這是一個骯髒的世界」。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動聽的大實話。
據此,美國觀察家鹹認,川普已從極限施壓,轉向風險管控。
這是預期中的轉變,川普的套路是虛張聲勢,一時無法得逞,就會虛增籌碼,但若仍騙不到好處,就會TACO,服軟,並迅速改變戰術。
另一方面,大陸民間學者也開始釋放善意,如金燦榮建議,邀請川普參加中國的9月大閱兵,從二戰合作反法西斯的角度,彰顯中美合作的歷史意義與延續必要。不過,官方態度則非常謹慎,不願給外界過度預期。
個人認爲,金燦榮不會提出與官方立場相左的建議,習近平應也樂見川普參加閱兵,藉此強調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一貫看法。
撇開陳義過高的理念不談,中美彼此釋放善意訊號的用意,自然是搭建「交易平臺」,藉此平臺儘可能從互利的角度,將兩國關係導回正軌。有了「交易平臺」,就跨出了和平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剩下的問題就只下交換條件。
毫無疑問,這是稀土鬥出的局面,再次印證毛澤東的理論,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要正確認識北京的稀土策略,首先要了解,中國的全球戰略原則之一是「維持全球化貿易」,鬥爭對象是「反全球化」風潮,也就是貿易保護主義。在此原則下,北京絕不會用稀土去加劇供應鏈脫鉤的趨勢,而會藉此鞏固現有結構,或以稀土爲基礎建構自主可控的新結構。
換言之,純民用的稀土需求,北京會盡力維持順暢供應,而西方之所以仍在抱怨「不夠順暢」,是因爲審覈純民用與否,本來就會多出一些必要程序,所以管制初期難免產生若干不適應。重點是,歐美都是這麼幹的,沒啥資格數落中國將關鍵物資「武器化」。
再者,軍民兩用稀土,北京基本是寸步不讓,因爲其全球戰略是反對單極霸權的「天下布武」模式,據此,中國想作爲軍用關鍵原物料的「把關者」,順理成章。
那麼,爲何北京現在才施行稀土管制呢?個人認爲,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思維壓倒一切,只想着如何用和平手段維持全球貿易,並在維穩的要求下,謹守不惹事原則,致使任何激烈的鬥爭手段都被否定。
事實證明,和平不可能來源於退讓,而需要透過鬥爭實現,尤其在世界主要大國紛紛被美國拖入叢林法則後,只「講道理」是不管用的。誠如此,中方仍是在被動狀況下才使用大殺器反制,以凸顯「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新姿態。
叢林法則,就是打破現有國際規則,任何大國想維持原來的規則秩序,甚至意圖建立更公平的新秩序,都需要透過鬥爭,衝突,與短兵相接的頻繁博弈。
衆所周知,與美國不同,中國是不結盟國家,因此無法仿效美國拉幫結派的做法進行鬥爭,而需要儘快用經貿利益綁定爲數衆多的中小國家,並建立新規則。對於其主要市場的西方,則遂行鬥而不破的原則,以穩定國內經濟,同時爭取它扶植中小國家的時間。
據此評估稀土戰略,其功能就是防止與西方硬着路式的脫鉤,並在無可避免的供應鏈結構轉變趨勢下,確保結構的轉變有利於它想扶植的中小國家。
例如,中國可以用差別待遇,藉「稀土讓利」優待東南亞國家,以扶植此地區的半導體業,將產業結構調整成有利於中國的狀態。但對於「半導體美國隊」就予以緊縮,以平衡美方的脫鉤斷鏈策略。而半導體,當然可被歸類爲「軍民兩用」。
半導體產業只是其中一例,需要稀土的行業非常多,甚至包含生物製藥業。因此可說,稀土卡脖子比半導體卡脖子更致命。
經此一役,聰明的川普自然知道利害關係,而美國除了尋求合作,再從合作中找到新鬥爭元素,並爭取自建稀土產業的時間,別無他途。
你應該知道的是,美國不是今天才知道稀土的重要性,而是自15年前就開始想建立稀土(與其他關鍵礦產)供應鏈,但15年後,交出的成績單卻還是零分。爲什麼?因爲這是一個不怎麼賺錢的行業,華爾街不支持,華盛頓就做不到,而要用國營形態經營,美國極不擅長。
那麼,美方用解禁半導體管制交換稀土,就能解決問題嗎?答案是不能。因爲美國用半導體卡中國脖子,頂多再卡3年,中國用稀土卡美國脖子,卻可卡5-10年。
換言之,就算美國解禁半導體管制,頂多只能獲得「稀土緩刑」,現在是六個月審一次,以後也可以一年審一次,但「差別待遇」是免不了的。且美國自己最清楚,想蓄意給對手穿小鞋,技術性辦法多得是。
因此之故,川普不太可能完全解禁半導體管制,而會動念拿其他籌碼交換。如果北京連半導體都看不上眼,美國主要能交換的只有臺灣。
按北京的戰略思維,習近平想要的是中美重回合作軌道,以消除美國政治在經貿層面的干擾,而不會寄希望於美國協助解決中國內部的問題。臺灣問題,一直以來都被置於經濟問題之後,急迫性不高,所以北京不會鼓勵川普漫天喊價賣臺灣。
須知,中美現在建立的交易平臺,按照習近平的條件,是要求川普排除鷹派雜音,雙方纔有談判可能,而在川普周圍,目前由貝森特主導「對華交易」,原因在此。
貝森特主張,美國應尋求與中國共同實現「大而美的再平衡」,他並於6月在參議院作證表示,美國和中國的目標是互補的 —— 美國想提振生產,中國想提振消費 —— 以此定性何謂「大而美的再平衡」。
這纔是中美雙方達成暫時休兵的關鍵點,因爲此一主張至少意味着中美在川普卸任前休兵,符合中方利益。
不過,今天中美的供需結構是按照經濟規律自然形成的,兩國都有各自的發展難點,人爲的平衡方式在短期內很難見效。例如,美資迴流可能對北京很有吸引力,但這有助於美國重建制造業嗎?
更重要的是,好大喜功的川普,不會滿足於「休兵」這麼不給力的結果,因此,臺灣問題仍是美國手中性價比最高的籌碼,並且符合川普追求速效,與重建和平總統人設的要求。
值得追問的是,對美國而言,稀土與臺灣孰輕孰重?
另一個問題是,對北京而言,美國承諾不再對臺軍售,其政治價值是否夠高?
在川普列席的談判桌上,需要想像力,任何天馬行空的交換條件都有可能出現,北京可能只會將臺灣問題視爲談判前提,而不是具體的交易事項,但如果川普認爲中方開的條件他都給不起,那麼臺灣就是最低成本高價碼的交易選擇了。
我從不將川普賣臺視爲臺灣風險,而會看作臺灣機遇。我們被夾在曖昧模糊的狀態裡太久了,需要一些清晰的東西,也唯有如此,臺灣才能辨明前進的正確方位,而不是在不確定裡空轉內耗。
賴清德已盡了最大努力「促統」,也該輪到川普了。(作者爲專欄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