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想靠補貼入股臺積電?翁履中示警臺灣:認真思考1事

美國川普政府考慮以股權換取《晶片法案》補貼,旅美教授翁履中提醒,臺灣現在最該認真思考的,是臺積電(圖)和其他科技產業,如果遇到華府給的壓力,臺灣是否有方法可以協助廠商說不?(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川普政府考慮以股權換取《晶片法案》補貼,將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帶來重大影響。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指出,如果補貼要換成「股權」,企業不僅要面對營運風險,還要承擔政府成爲股東後可能帶來的政治干預。臺灣現在最該認真思考的,是臺積電和其他科技產業,如果遇到華府給的壓力,臺灣是否有方法可以協助廠商說不?

翁履中今(20日)在臉書貼文表示,川普政府的這項「股權換補貼」方案,表面上看似合理,納稅人的錢不應該無條件送給企業,政府應該換取回報。但問題在於,這背後其實揭示了川普的施政邏輯,就是讓政府可以不再只是單純扮演規則制定者,還可以直接下場成爲市場玩家。如果真的推動,對於長期以「自由市場」爲驕傲的美國而言,將是一次徹底的角色轉換。

翁履中接着表示,對跨國企業而言,這是一個充滿算計的政治風險信號。臺積電、三星等在美國設廠,本來是在供應鏈安全與政治壓力下的「策略選擇」。如今如果補貼要換成「股權」,企業不僅要面對營運風險,還要承擔政府成爲股東後可能帶來的政治干預。雖然以臺積電的規模來說,美國政府因爲晶片法案補助的66億美金,並不足以成爲關鍵股東,可是這樣的操作,對外國公司來說,幾乎等同於被迫接受「隱性國有化」。

翁履中指出,不得不說,川普和他身邊的華爾街背景幕僚,的確跳脫框架來思考政治計劃,他們想出讓美國「獲利」的手法,也完全展現出他們商場出身的背景。川普懂得如何在法規灰色地帶遊走,將傳統上不該由政府承擔的市場風險,轉換成對自己有利的政治資產。

翁履中更點出,川普推動的這些方案,雖然帶有強烈的「美國優先」色彩,但更深層的問題是:一旦美國政府開始以「投資人」的身分介入市場,短期或許能讓選民感到川普「精明」而且「敢於談判」,但在半導體和其他高度依賴信任與長期規劃的產業裡,川普的交易型手法,最終恐怕會加劇外國廠商的戒心,而這對美國的科技戰略,未必是正面發展。

翁履中認爲,現在不是擔心美國未來科技戰略的時候,臺灣現在最該認真思考的,是臺積電和其他科技產業,如果遇到華府給的壓力,臺灣是否有方法可以協助廠商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