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擬徵100%半導體關稅 翁履中示警臺灣:還有其他選擇嗎
美國總統川普。(圖/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6日表示,他將對進口的半導體與晶片課徵 100% 關稅,但不包括那些「在美國境內設廠」的企業。旅美教授翁履中表示,川普的做法,是直接把我們當成美國的晶片產業重建「支點」,而不是他必須保護的戰略據點。
翁履中今(7日)在臉書表示,川普公開表示對半導體晶片將課徵100%關稅,但願意豁免在美國投資建廠的企業。這對臺灣的晶片產業是挑戰也可能是利多,絕對必須正視。護國神山不是不能保護臺灣,而是沒有保證會永遠留在臺灣。川普的關稅政策就是這個警訊的真實呈現。以往我們以爲只要掌握半導體,就能讓美國保護臺灣。現在要正視現實:川普的做法是直接把我們當成美國的晶片產業重建「支點」,而不是他必須保護的戰略據點。
翁履中接着表示,川普其實也不算是要打壓臺灣,而是要進行全球晶片產業重新建構,讓所有想出口到美國的晶片企業都來美投資,同時在建構AI晶片生態系統過程中,排除中國大陸的參與,爲美中競爭布好對弈棋局。這也暗示了臺灣的晶片上下游廠商,包括設備廠、材料廠、封裝測試廠等,都應重新評估:企業的未來市場是不是受美國影響?是否需要開始思考如何在美國設點、設廠,取得豁免?
翁履中指出,對臺積電、聯電等晶圓代工業者而言,美國設廠或是合資美國企業本已是不得不走的戰略;但中小型上下游供應商若不跟進,未來恐怕會被排除在已經在美紮根的臺廠供應鏈外。川普政策已給出清楚訊號:「在美生產才能免稅」,而這個政策即便川普卸任後,也很難被下一任美國總統完全推翻,因爲對美國經濟和選票都太有利。
翁履中更點出,這波政策對臺灣科技業是一種結構性壓力,也是拉往美國的拉力。未來幾年,可能出現不只是臺灣半導體會有「前進美國」的新趨勢,其他可能面對關稅的產業,如機械、生物科技、藥廠等都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臺灣中小型企業思考的不是該不該出走,而是必須「策略性外移」。爲了保住訂單、客戶與供應鏈中的地位爲目標,更積極思考外移美國,是川普政策帶來的影響。不過,臺灣整體的產業結構確實會有進一步被虛化的風險。
翁履中認爲,川普時代呈現的美國樂觀氣氛,短期內有機會可以創造出獲利的時機。但長期而言,臺灣必須要誠實,清醒地面對「臺灣利益」與「美國利益」之間也有不可迴避的衝突。如果因爲兩岸緊張,讓臺灣未來的國防安全要繼續靠美國,我們就必須思考:臺灣還能提供什麼?沒了晶片,是不是隻能加碼國防採購?是不是隻能大規模投資美國?問題是要買多少,要投入多少纔算足夠?除了掏錢,臺灣還有其他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