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關稅談判將達重大協議 翁履中示警:必須看懂川普一策略
美商務部長曝關稅談判進展:即將與臺灣達成重大協議。(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美東時間11日提及關稅談判,預告即將與臺灣達成「重大協議」,但未進一步說明與臺灣的協議內容和達成時間。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今(13日)分析,這顯示關稅談判已經進入「最後一哩路」;他並提及,美國要營造的氛圍是,投資是盟友「自願」的選擇,這樣一來,即使未來關稅因最高法院判決而被修改或推翻,這些外資仍然綁在美國,因爲投資早已被設計成與關稅脫鉤的獨立承諾,「臺灣在談判時必須清楚看懂這個策略」。
有知情人士指出,盧特尼克談到的「重大協議」原文是big deal,指的是對等關稅和232條款一起處理。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昨(12日)則是迴應,臺美雙方的關稅談判持續推進,雙方皆肯認有一定進展,尚待美方安排總結性會商。
針對盧特尼克的最新說法,翁履中在臉書指出,關鍵其實不在於20%能不能降到15%,真正的重點是「臺灣願意拿出多少『籌碼』來換取美國的讓步」;他舉例,從韓國承諾4年1000億美元能源採購、日本則把70億美元能源協議的一部分投向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來看,美國的邏輯很清楚,也就是「關稅只是表面,真正的利益來自盟友對美國境內的長期投資。」
更值得注意的是,翁履中指出,川普政府與日本簽署的協議,刻意將「關稅」和「投資」分開處理,因此美國要營造的氛圍是,投資是盟友「自願」的選擇,而不是被關稅逼出來的代價,這樣一來,即使未來關稅因最高法院判決而被修改或推翻,這些外資仍然綁在美國,因爲投資早已被設計成與關稅脫鉤的獨立承諾;他建議臺灣在談判時必須清楚看懂這個策略。
如果要推測臺美「Big Deal」的最終版本,翁履中推測,合理的情境大概是「關稅降到15%且不再疊加、市場開放,同時附帶投資美國,但規模有機會低於韓國的3,500億美元」;此外,他認爲臺灣極可能被要求參與阿拉斯加440億美元天然氣管線計劃,作爲美方眼中的戰略性投資。不過,他也直言,關於半導體和其他232條款相關產業稅率,恐怕很難一次就談定,後續還需要觀察美方對臺灣態度的變化。
翁履中也點出,現實是,當前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能完全躲過「美國優先」的壓力,差別只在於能否透過談判爭取到「少輸」,而臺灣必須思考的是,這些必然要付出的投資,能否轉化爲實際回報?例如長期的天然氣優惠價格,或者管線運輸的分潤;因此他認爲重點不是關稅降到幾%,而是臺灣能否談出一份讓自己長期受益的協議,而不是隻單純「買單」卻沒有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