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川普融冰關稅 做好再談判準備

(圖/路透)

當國內仍在爲「疊加關稅」爭執不休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接受《日經亞洲》專訪時,釋出一句耐人尋味的比喻,他說關稅應該會像「融化中的冰塊」。這句話揭露川普的對等關稅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川普發佈對等關稅行政命令的法律依據,來自《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與《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IEEPA本質是暫時性、國安性授權,授權總統面對「異常且非同尋常威脅」時,得以迅速採取經濟措施。川普將「貿易逆差導致國債上升」定義爲國安威脅,並以此爲理由對多國課徵對等關稅,逼迫對手改善與美國貿易逆差,目標在「重新平衡」美國龐大經常帳赤字,以免引發金融危機。一旦談判達成、目的實現,這塊用來施壓的「冰塊」便可隨時融化。

其實,川普總統前任經濟顧問史蒂芬‧摩爾和供給面學派經濟學家,以拉弗曲線聞名的亞瑟‧拉弗早在今年4月7日即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川普關稅政策的雙贏退場策略〉,強調提供各國真正互惠的自由貿易是零壁壘、零補貼。加徵關稅目的是對貿易伙伴施加壓力,迫使他們重啓談判並修正不公平條件,藉此重塑對美國更有利的經貿關係。而退場策略則預期川普將取消對等關稅或降低關稅,只要其他國家也願意取消對美國關稅,成爲雙贏局面。

由於今年5月底,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裁定「對等關稅」違反授權,認爲IEEPA和1974年《貿易法》都沒明確賦予總統以經濟失衡爲由徵收普遍關稅權力。法官指出,若要將貿易赤字等經濟現象視作國安威脅,應由國會立法授權,而不是由總統單方面擴張詮釋。此一判決雖在川普政府上訴後暫緩執行,但在7月底聯邦巡迴法院辯論時,多位法官對IEEPA適用於「貿易逆差」法律邏輯表示高度懷疑。意味着即使案件進入最高法院,川普也未必能獲勝。

川普顯然意識到司法風險,開始在真實社羣平臺展開輿論攻勢爲關稅政策辯護,警告若法院推翻他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與1974年《貿易法》所頒佈的行政命令,美國將面臨足以重演1929年大蕭條的經濟浩劫。這樣的言論,既是對法院公開施壓,也是對國內輿論政治動員。爭議焦點在於貿易逆差與國債上升是否構成「國家緊急狀況」,足以讓總統動用IEEPA原本用於制裁敵對國、凍結資產戰時性法律工具。這些威脅傳統上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如恐怖主義、武器擴散或敵對勢力金融滲透。川普將「貿易逆差」納入威脅範疇,成爲美國曆史首次。

川普在真實社羣平臺聲稱,關稅不僅推高股市、帶來數千億美元國庫收入,更是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資金迴流與國際影響力來源。一旦法院在此刻做出不利裁決,這些龐大資金與國家榮耀將永遠無法挽回,也無法償還。將會重演1929年大蕭條!但從經濟史與現實條件來看,將司法否決與大蕭條畫上等號,是明顯政治誇張手法。1929年大蕭條源於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股市崩盤、過度借貸、供需失衡、國際貿易萎縮以及政策失誤等因素相互影響,並非單一貿易政策造成。儘管失去IEEPA關稅依據,可能短期內會衝擊市場信心與特定產業佈局,但美國經濟多元結構與聯準會宏觀調控工具,足以防止歷史性崩盤重演。

對臺灣而言,理解這場「融冰關稅」攻防,不是爲了預測關稅何時融盡,而是要讀懂美方把關稅作爲談判手段的節奏與法律底線。當美國以高關稅升溫籌碼,再以協議降稅「融冰」時,我方在供應鏈重組、投資佈局與雙邊談判上,更要有所準備。最終,這場對等關稅之爭不僅重畫白宮與國會的貿易權力邊界,也將成爲未來國際經貿談判如何兼顧國安、法治與市場的標竿案例。(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