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關稅會比越、印還低?謝金河、翁履中曝背後潛規則

美國總統川普(見圖)對印尼產品徵收19%關稅。臺灣、瑞士與印度則尚未公佈。(圖/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對印尼產品徵收19%關稅。臺灣、瑞士與印度則尚未公佈,美國總統川普15日也預告,將對較小國家課徵10%以上稅率。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爲,美國目前對越南與印尼的出口已達零關稅標準,若臺灣要比照辦理,等同於全面打開市場,屆時政府勢必得面對國內輿論與產業壓力。而旅美教授翁履中則表示,表面上的關稅稅率其實不是重點,真正的核心問題是232條款背後的「科技產業分離」政策。

謝金河近日發聲,提醒臺灣社會不要以爲「沒收到關稅信」就是過關,而是要有心理準備,爲了美方開出的低關稅條件,可能得把對美關稅降到零,連美豬、美牛等過去備受爭議的進口議題也將再度被搬上臺面。他點出,美國目前對越南與印尼的出口已達零關稅標準,若臺灣要比照辦理,等同於全面打開市場,屆時政府勢必得面對國內輿論與產業壓力。

謝金河認爲,儘管臺灣早已通過臺積電赴美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的承諾,甚至總額達1,650億美元,謝金河認爲,232條款是否會爲難臺灣的機率沒有特別高,因爲臺灣該有的承諾都投下去了。

根據《臺視新聞》的報導,對於談判進程,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則更爲保守。他坦言,臺灣並無太多籌碼與美國談判,結果尚未明朗前,不應過早樂觀。他強調,希望未來的關稅協議,至少不會高於日本與韓國,否則對臺灣出口競爭力將形成實質衝擊。

而對於這場圍繞關稅與戰略的談判,學界也提出更深層的警示。旅美政治學者翁履中指出,表面上的關稅稅率其實不是重點,真正的核心問題是232條款背後的「科技產業分離」政策。他分析,美國可能會要求像臺積電這樣的核心企業,提供客戶清單,以換取豁免資格,但其他中小型臺廠則可能面臨未來新一輪的關稅壓力,這纔是臺灣應該關注的潛在風險。

此外,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逢生也提醒,不要只盯着臺積電的投資數字,更要看整體產業結構是否能撐起所謂的「對等開放」。他直言:「越南與印尼之所以能拿到零關稅,是因爲它們在市場開放上給得夠多。臺灣是否也願意做到那種程度?」

隨着8月1日「川普關稅大限」逐步逼近,臺美之間的談判結果勢必攸關未來十年的經貿戰略佈局。當美方再度高舉10%關稅之鞭,臺灣必須回答一個現實問題:我們準備好以多少代價,換取這個看似「優惠」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