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產業心聲!關稅到匯率的雙重壓力 從出口重鎮到自嘲「慘業」
▲早有不少同業在喊「匯差纔是最傷的,匯率已經讓成本多12%,再加上20%+N關稅,根本是雪上加霜」。(圖/路透)
●林振平/精密零件製造業
我是臺中在地做工具機的,8月7日美國開始對臺課20%對等關稅,衝擊有多大,我們這些外銷廠商感受比誰都真切。這不是突然來的事,早在4月,立法院副院長江啓臣就找我們產業界開過好幾場座談,聽我們說困境、要我們提供數據,瞭解即將受到的衝擊,還親自率跨黨派立委赴美,把我們的聲音帶去美國,向美方表達關切。雖然不是正式談判,但至少有人提早幫我們講話,比多數人都早一步。
「沒單等死、接單找死」 產業不怕壞消息「怕的是沒消息」
江啓臣那時就說,對等關稅會讓工具機等傳產競爭劣勢加劇,政府必須要有短、中、長期的因應方案。現在回頭看,他說的全中,因爲我們的壓力早就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每天接單、報價、被轉單、被砍價的現實。不要以爲「沒單等死、接單找死」是笑話,是傳產目前面臨的真實處境。
我身邊早有不少同業在喊「匯差纔是最傷的,匯率已經讓成本多12%,再加上20%+N關稅,根本是雪上加霜。」也有人乾脆說,「關稅消息一出,加工廠的訂單不是延後就是停掉,客戶怕風險,不敢下訂。」這些變化不是半年後纔會發生,而是今天聽到消息,明天就感受到。
最讓我們焦慮的,其實是不確定性。我們不怕壞消息,怕的是沒有消息。不知道方向,等不到政府的對策,企業不知所措、只剩空等待。久了,出口產業都自嘲,「產業快變成慘業了」。
根據最新民調,59%民衆擔心美國關稅會衝擊臺灣產業與出口,48.9%對談判結果不滿意,39%對談判表現感到不滿。很明顯,不只是我們產業界有壓力,連一般民衆都看得出問題的嚴重性,因爲這將會產生連鎖效應,企業倒、勞工倒、經濟就會跟着倒。
以我們工具機業爲例,原本4.4%的稅率,加上20%對等關稅,總稅負變成24.4%,而日韓對手才15%。你可以想像,光是價格就馬上產生競爭劣勢,很多單子不是被迫降價,就是直接被轉單。「不是不想撐,是撐不住」這句話,這陣子在臺中的工具機加工廠傳得很兇。
江啓臣五個月前就掌握並示警,但我們的焦慮沒有減少。現在最需要的,是趕快公佈哪些國家出口到美國免疊加關稅,好讓我們提前佈局,再加上關稅補助、升級輔導、稅負減免等多管齊下的措施,才能幫助產業穩住腳步。
這波衝擊很可能讓「產業」真的變成「慘業」,政府真的必須儘早提出各種因應,否則臺灣的經濟可能將會因爲這場關稅而一蹶不振。
▼江啓臣日前就說,對等關稅會讓工具機等傳產競爭劣勢加劇,政府必須要有短、中、長期的因應方案。現在回頭看,他說的全中。(圖/記者屠惠剛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