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半導體高關稅的盤算 從懲罰到誘引
川普拋出200%~300%半導體關稅的言論,可理解爲一種高錨點的談判與產業政策訊號。圖/本報資料照片
川普拋出200%~300%半導體關稅的言論,可理解爲一種高錨點的談判與產業政策訊號:名目數字要大,時間點要近,但真正落地時必然會搭配豁免、分階段與投資綁定等細項。
若美國要箝制中國與紅色供應鏈,在終端產品上按「晶片原產地」與在美生產比例課稅效果最大。
許多美國終端品牌與雲端服務業者(CSP)陸續宣示在美投資並尋求豁免通道,像蘋果再加碼1,000億美元、累計對美承諾達6,000億美元,並與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深化合作,強化美國本土產能。
在此背景下真的宣佈誇張的高額關稅,傾向視之爲「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命令,一方面誇張的名目稅率本就是川普慣用的威懾與錨定手法;另一方面從近期媒體觀察到的中美互動氛圍,232報告與半導體關稅對「紅色供應鏈」直指性恐怕下降,焦點更可能轉向「如何逼迫供應鏈把投資與產能搬到美國」。
若真要在終端商品中對半導體原產地課稅,美國海關必須在短時間內建立、修訂並落實大量新舊HS Code的細分與抽測規範;加上川普也有「面子」與訊號可信度的顧慮,如何避免被嘲諷「言過其實」或又是一場膽小鬼賽局(Game of Chicken)。在這些制約下,單獨對輸入美國的 IC(HS 8542課徵200%~300%的高關稅,反而成爲兼顧政治張力與行政可執行性的選項。
其原因主要是:
1.美國市場多數電子成品在境外組裝後再銷美,美國「直接進口IC」相對全球半導體銷售僅約6%~7%,對整體物價的邊際衝擊可被管理。
2.政策可把關稅設計與「在美投資/就業」綁在一起,形成「不來投資就付關稅、用關稅的錢培養美國企業」的工具。
3.供應鏈已經出現蘋果+GF這類結合「採購+在地製造」的樣板案例,足以支撐上述路徑的可行性。
在這個框架下,真正值得企業投入關注的是「模組是否能成爲只課IC情境下的繞道」。所謂模組,是把晶片與被動元件、連接器、散熱/屏蔽件與必要韌體整合成具體用途的子系統,通常歸在非8542的稅則。
目前單純進口IC的美國廠商雖難以統計實際進口產業類別,但以品項區分(前三類爲處理器、記憶體與其他IC含ASIC),推測應屬於高科技技車用、工控與軍工類別爲主,其在後端供應鏈相對完整。
若如前述只點名HS 8542,那麼以「模組稅號」輸美,確實存在一個短期「規避窗口」。一方面可在合規前提下降低名目稅負;另一方面,還能與品牌或CSP的在美採購目標加上在美營運活動(維修與晚期客制)綁成「投資換豁免」的專案。若演變至此,OSAT(委外封測廠)可能會迎來一波轉單與美國設廠潮。然而,把模組視爲避險仍需考慮,如命令接下來把「衍生品/含晶產品」寫進去,或授權主管機關得以名錄擴大適用,模組很快會被納入、美中對抗情勢升高原產地與舉證門檻增加等。
若川普的200%~300%如期拋出,其戰略意圖更偏向以關稅逼投資,而非直接對中國下重手。在此脈絡下,「只課IC、不含下游」的機率確實上升,而「模組」可以作爲短期緩衝與談判籌碼,以「投資換豁免」做成可落地的最小可行方案,並與當地州政府合作,設立低資本強度、可快速擴張的人員與產能節點,讓客戶把在地採購KPI與豁免申請一併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