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晶片關稅登場 全球半導體產業重組中

▲美國總統川普週三宣佈,將對所有進口晶片徵收100%的關稅,除非企業承諾在美國投資與設廠。(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週三宣佈,將對所有進口晶片徵收100%的關稅,除非企業承諾在美國投資與設廠。這項政策直接劍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目標是將核心科技製造拉回美國本土,藉此減少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並強化國安保障。

川普以蘋果爲示範,宣佈該公司未來將加碼對美投資至1000億美元,作爲換取晶片關稅豁免的條件。他明言「如果你承諾在美國建廠,不會被徵稅;但如果只說不做,稅金會累計、將來一併收取。」這種「投資換通行證」的關稅制度,爲所有科技企業釋出一個清晰訊號——未來想做美國市場的生意,就得進場投資。

臺灣是美國最大的晶片供應國之一。若川普政策最終豁免在美設廠企業,那麼像臺積電等已投資亞利桑那州的企業可能會相對安全;但對仍依賴臺灣本土出貨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壓力測試。外移,可能變成不得不走的路。

美國2024年自海外進口超過600億美元的半導體,其中逾500億來自亞洲。川普關稅政策強調「安全與本土優先」,過去透過補貼扶植的拜登晶片法案模式,川普則選擇用稅率當槓桿。這種「懲罰式引導」下,雖然提高了企業成本與壓力,卻也創造了強大的市場拉力,迫使外國企業加快美國投資的決策與行動。

歐盟、韓國、日本雖已與川普達成特定稅率協議,但臺灣尚未獲明確定位,尤其在戰略競爭激烈的情勢下,晶片政策也勢必被用作國安籌碼操作。

川普把我們當成美國晶片產業重建「支點」 而不是保護的戰略據點

川普公開表示對半導體晶片將課徵100%關稅,但願意豁免在美國投資建廠的企業。這對臺灣的晶片產業是挑戰也可能是利多,絕對必須正視。

筆者一直提醒,護國神山不是不能保護臺灣,而是沒有保證會永遠留在臺灣。今天的川普關稅政策,就是這個警訊的真實呈現。以往我們以爲只要掌握半導體就能讓美國保護臺灣,現在要正視現實:川普的做法,是直接把我們當成美國的晶片產業重建「支點」,而不是他必須保護的戰略據點。

更要強調的是,川普其實也不算是要打壓臺灣,而是要進行全球晶片產業重新建構,讓所有想出口到美國的晶片企業都來美投資,同時在建構AI晶片生態系統過程中,排除中國的參與,爲美中競爭布好對弈棋局。

這也暗示了臺灣的晶片上下游廠商,包括設備廠,材料廠,封裝測試廠等,都應重新評估:企業的未來市場是不是受美國影響?是否需要開始思考如何在美國設點、設廠,取得豁免?

對臺積電、聯電等晶圓代工業者而言,美國設廠或是合資美國企業本已是不得不走的戰略;但中小型上下游供應商若不跟進,未來恐怕會被排除在已經在美紮根的臺廠供應鏈外。

川普政策已給出清楚訊號「在美生產才能免稅」,而這個政策即便川普卸任後,也很難被下一任美國總統完全推翻,因爲對美國經濟和選票都太有利。

正因爲如此,這波政策對臺灣科技業是一種結構性壓力,也是拉往美國的拉力。未來幾年,可能出現不只是臺灣半導體會有「前進美國」的新趨勢,其他可能面對關稅的產業,如機械,生物科技,藥廠等都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

臺灣的業者除了本身有特殊優勢,足以跟客戶提出要求的廠商之外,中小型企業思考的不是該不該出走,而是必須「策略性外移」。爲了保住訂單、客戶與供應鏈中的地位爲目標,更積極思考外移美國,是川普政策帶來的影響,不過,臺灣整體的產業結構確實會有進一步被虛化的風險!

川普時代呈現的美國樂觀氣氛,短期內有機會可以創造出獲利的時機。但長期而言,臺灣必須要誠實,清醒地面對「臺灣利益」與「美國利益」之間也有不可迴避的衝突!

如果因爲兩岸緊張,讓臺灣未來的國防安全要繼續靠美國,我們就必須思考,臺灣還能提供什麼?沒了晶片,是不是隻能加碼國防採購?是不是隻能大規模投資美國?問題是,要買多少,要投入多少纔算足夠?除了掏錢,臺灣還有其他選擇嗎?

▼現在要正視現實,川普的做法,是直接把我們當成美國的晶片產業重建「支點」,而不是他必須保護的戰略據點。(圖/ETtoday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