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匯率雙重考驗 臺灣自行車產業啓動「永續×高質×跨區韌性供應鏈」轉型
臺灣自行車產業已建立全球獨特且可靠的供應鏈優勢,仍具備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圖/巨大提供
美國已針對全球貿易伙伴正式啓動「互惠關稅」政策。臺灣自行車公會今(1)日發佈新聞稿指出,感謝代表臺灣的談判團隊跟美方周旋許久,最終以20%不高不低的數字一錘定音,「原本產業期待可以是15%或是更低」,不過,總是把一件懸而未決的事情放下了。
從臺灣自行車產業的競爭對手地區的關稅來看,中國大陸55%、越南20%、柬埔寨、印尼與菲律賓爲19%、歐盟及日本爲15%、英國爲10%,整車製造的部分跟對手都差不多,預判客戶在供應鏈端不會有太大調整;倒是零件的部分,臺灣比日本、歐盟、菲律賓、印尼還高一些,對於零件單獨銷售如補修市場,相對不利一些。
就在等待最後開獎的期間,新臺幣突然升值10-12%,如果回推到4月2日的32%關稅,其實是賺了「減關稅」賠了「加升值」,前前後後來來回回其實也差不多是先前的32%;再言之,臺幣的升值是對全球貨幣都升值,無論是出口美國、出口歐洲、出口全球任何地方,對整體營運皆帶來一定挑戰。
不過,臺灣自行車產業出口美國的佔比不高,多數業者都已具備多地出貨的優勢,在全球佈局的彈性下仍有一定緩衝空間,再加上臺灣自行車產業深耕高階與超高階市場,長年建立了全球獨特且可靠的供應鏈優勢,仍具備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綜上影響,加上當初4月2日已經實施的關稅,品牌通路商已對零售市場加價10%,再加上今日的對等關稅之後假設還會漲價,如市場後續仍有價格變動壓力,可能導致部分消費者延後購買或轉向不同產品等市場反應。
然而,當產業面臨挑戰的同時,臺灣業者也展現自立自強的決心:透過研發高質產品、提升供應鏈韌性、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等措施,努力減緩匯率與關稅的衝擊。
在此同時,該公會也期待政府能在多個層面提供支持,包含匯率穩定、爭取與美國進一步協商空間,以及針對自行車產業中小企業,提供更多面向的協助,例如「稅」、「費」、「資金」、「研發」、「行銷」、 「人才」、「補助」等,透過產業自助與政府助力並行,臺灣自行車產業將能持續鞏固全球領先地位。
臺灣自行車公會強調,未來全產業努力的方向是,建立臺灣自行車產業具有「永續×高質×跨區韌性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並從製造導向全面邁向「解決方案與生態系統提供者」的角色。
整體努力方向可歸納爲五大面向:
1.高質化與自主化研發
A.推動eBike三電自主化(電池、電機、電控),以優質與平價兼顧國際競爭力。
B.提升零配件高質化比例,強化MIT關鍵零件佔比與品牌價值。
C.結合其他產業,深化與國際巨擘的技術與市場合作,共同開發新世代產品。
2.軟硬整合與智慧化生態系統
A.建立Team Bike開放式生態系統,促進產業間的共創與數據整合。
B.成立「5G (Working Group)」小組以推動建構核心競爭力:
bAIcycle 智能小組(AI 賦能技術)、共通協議聯盟小組、 Cycling 專家委員小組、永續高質跨區韌性供應鏈推動小組、
Cycling產業化生態系統推動小組。
3.推動全球鏈結與貿易韌性
A.全球鏈結圈(多邊)×互利合作鏈(雙邊),並舉辦Image Taiwan Event與全球產業高峰論壇。
B.多功能商貿角色,導入eCRM × eLab × ePDM × eService 數位平臺,打造貿易韌性與國際連結。
C.透過A+Team(TBA臺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 × BAS中華自行車永續聯盟協會× CHC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強化全球鏈結,建立「Taiwan Inside」品牌認同與制度輸出能力。
D.強化Taiwan Inside Global Unique 功能中樞與友岸協同,讓關鍵聚落獨步全球( Made with Taiwan)。
4.促進國內市場需求與騎乘文化之推動
A.推動臺灣成爲「Cycling Paradise」之品牌建立,以臺灣獨特的自然環境、文化資源及完整的自行車產業鏈,打造國際級自行車旅遊與運動目的地。
B.強化城市與社區友善場域營造,結合Bike Park、環島及林道騎乘等多元體驗路線,並與觀光、文化、教育單位合作,創造在地特色遊程。
C.舉辦國際賽事與品牌活動,包含環島挑戰、慢活騎行節及單車文化節,將騎乘文化與在地產業、觀光經濟連結,提升國際能見度。
D.推動全民參與與社羣經營,鼓勵家庭、女性、銀髮族與弱勢族羣加入,打造跨世代的騎乘社羣,深化臺灣作爲「自行車文化輸出國」的形象。
5. 永續發展與社會價值
A.以BAS(中華自行車永續聯盟協會)推動產業共同治理與ESG行動,涵蓋碳盤查普及、低碳材料應用、產品碳標籤化,以及供應鏈永續協作,建立社會與環境共好。
B.透過低碳競爭力與循環經濟,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優勢。
C.以健康、低碳爲門檻,推動「健康臺灣→健康亞洲→健康星球」,展現永續社會價值。
公會表示,未來臺灣自行車產業,希望從硬體制造走向軟硬整合、平臺化與數據驅動的生態系統,兼顧產業升級、國際貿易韌性與社會永續價值,最終成爲全球低碳轉型與健康經濟的關鍵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