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吞20%關稅 晶片關稅更慘?業者曝真實心聲

晶片關稅接踵而來,臺廠剉咧等。(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美國對臺對等關稅稅率正式公佈,川普美東時間31日簽署行政命令,修改了對部分國家的互惠關稅稅率將對臺灣課徵20%。儘管已不令人意外,從宣稱對美關稅談判第一梯隊,到最後時刻仍需緊急赴美談判,敗相早已顯露。半導體業者分析,對上游IC、晶圓代工直接影響不大,但終端需求勢必因漲價遭受壓抑;而現在的對等關稅,也正給半導體關稅壓力,迫使更多的半導體生態系往美國挪移。

盤點臺灣20%稅率,據傳,除將對美購買軍備、天然氣,還要開放汽車市場。看來作爲最相挺的民主信賴夥伴,還是得在商言商;此外,高於日、韓主要競爭對手國5%,如同宣告部分產業競爭力歸零。

令外界不解的是,衆多臺灣半導體企業陸續宣佈在美投資,臺積電千億美金加碼、環球晶40億美金強化在地供應鏈,所謂「民主韌性」半導體供應鏈赴美看來也無法爭取到更優惠的稅率。

業界坦言,站在美國總統川普角度,這些企業都是爲了避免關稅赴美,因此更高的關稅、更多的在地產能,或許纔是他所想。半導體業者也直言,選擇不多、只能自立自強,從川普的強硬態度,現在不去,半導體關稅時還是要面對一次抉擇,赴美設點就是讓客戶未來有選擇,越早越有優勢。

做爲企業首要考量的是股東利益,半導體業者透露,經營公司要做最有利的決策,「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何況也不只客戶需求與美國政府政策拉力,臺灣本地種種結構性問題,正推動業者海外擴張。尤其AI分秒必爭的戰場,可不能覆電等一週。

海外投資還是需要經濟部投審會首肯,但相信赴美投資肯定是一路綠燈,畢竟臺灣的AI實力可助美國打造全球中心。柏拉圖式的談判,落得開放國內市場,再奉送半導體民主供應鏈,讓世界完整看到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