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晶片不怕關稅?美智庫警告:臺灣將面臨「更大危機」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亞洲計劃非常駐研究員佛裡德曼(Joshua Freedman)近日發表報告指出,儘管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擁有全球領先優勢、幾乎無可取代,且利基市場的出口品項多具獨特性,使其相對有能力承受關稅所帶來的短期衝擊,但這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圖:shutterstock/達志)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團赴美就關稅議題展開談判,12日清晨返抵國門。行政院證實,臺美雙邊關稅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雙方均期望能在8月1日前完成協議。儘管外界關注臺灣是否會遭遇高額關稅,美國智庫專家則指出,真正值得警惕的,其實是關稅背後引發的長期經濟與地緣政治衝擊。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亞洲計劃非常駐研究員佛裡德曼(Joshua Freedman)近日發表報告指出,自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佈「解放日」以來,加徵關稅的影響仍在亞洲地區持續發酵。儘管川普政府最初對臺灣課徵高達32%的關稅,後來又提供包括臺灣在內的非中國地區90天的暫時豁免期,但這段「寬限期」即將結束,未來若再度加徵關稅,恐再掀經濟震盪。
佛裡德曼指出,儘管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擁有全球領先優勢、幾乎無可取代,且利基市場的出口品項多具獨特性,使其相對有能力承受關稅所帶來的短期衝擊,但這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因爲關稅所引發的,將不僅是貿易問題,更可能進一步削弱臺灣在區域內的戰略位置與安全保障。
報告分析指出,隨着供應鏈重組和美中脫鉤加速,臺灣所處的地緣環境正快速變化。美國若因經濟代價升高而在區域影響力上退縮,將降低對中國大陸施壓與嚇阻軍事行動的籌碼。此外,美國一方面歡迎臺積電赴美投資,另一方面卻對臺灣課徵高額關稅,此舉也可能動搖臺灣民衆對臺美夥伴關係的信任,對本已複雜的中美之間平衡更添變數。
報告亦提到,儘管臺美貿易協議有望在近期拍板,但即使達成協議,也難以根本改變大環境趨勢。企業爲避風險持續將生產轉出中國,臺灣部分低利潤產業因此面臨新興競爭壓力。同時,臺灣在安全層面的嚇阻力亦逐漸減弱,經濟與政治層面都暴露在更大的不確定性中。
報告總結指出,臺灣真正面對的挑戰,並非來自單一的關稅政策,而是從經濟轉型、安全戰略到政治信任的全面壓力。未來的臺美關係與區域安全,將取決於雙邊能否建立穩固、長遠且互信的架構,以因應愈加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