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川普「20%+N」關稅陰影下 談判焦點已轉向保晶片而非降關稅

▲對臺灣而言,若要複製日韓模式,勢必得讓臺積電在美國生產超過50%產能,甚至延伸到IC設計與封測鏈的美國本地化,代價過於龐大,且會削弱臺灣的整體產業優勢。(圖/ETtoday資料照)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2025年美國川普政府重新啓動「對等關稅」政策後,臺灣被列入首波20%加碼清單,象徵臺美經貿關係進入最嚴峻的壓力測試期。與此同時,日本與南韓雖也受到波及,但由於早在前幾輪談判中分別達成了「15%封頂」與「15%+N +投資補償」的特殊安排,實際衝擊明顯小於臺灣。這使臺灣的出口競爭力進一步陷入被動。

臺灣出口結構 紅色供應鏈的迷思

臺灣並不可能藉「轉向紅色供應鏈」來抵銷美國市場的損失。原因在於臺灣出口至中國的絕大多數產品爲零組件與中間財,例如晶圓、IC封測件、面板與精密機械,並非直接面向消費市場的最終商品。這些零組件最終仍需經由中國加工後出口歐美。隨着美歐的「去中化」政策推進,大量臺商正在撤離中國或分散產能,紅色供應鏈反而逐步失去對臺吸引力。

換言之,臺灣沒有「重返中國市場以逃避美國關稅」的選項,因爲中國自身也被美國列入關稅與出口管制的主要目標。臺灣若強行靠向中國,將在美歐市場遭受更嚴厲的貿易壁壘,陷入兩面夾擊。

「20%+N」的實際衝擊 出口與就業雙重壓力

根據經濟部初步估算,若美國全面對臺灣產品加徵20%關稅,臺灣對美出口額可能年減逾120億美元(約新臺幣3,900億元),其中電子零組件佔比超過六成。半導體、光電、機械與鋼鐵將首當其衝,直接影響約8萬至10萬個製造業就業機會。

若再加上川普所謂的「+N條款」——針對特定高科技項目(如半導體、AI晶片、5G設備)另行加碼關稅或設限——整體衝擊可能擴大至臺灣GDP的1.8%至2.3%。以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而言,這相當於一場中度外部衝擊型衰退。

日本與南韓的「特例模式」 爲何難以複製

外界原寄望臺灣能比照日本模式(15%封頂),或南韓模式(15%+ N +對美投資換取豁免),但目前情勢顯示兩者都不易達成。

日本早在2022年就與美國簽署「礦物與半導體協定」,承諾共同確保先進製造材料供應鏈安全,並允許美企在日本享有投資與採購優先權。這使日本在「關稅換安全」的談判上取得豁免空間。

南韓則以鉅額對美投資換取緩衝。三星、SK海力士等企業在美國新設的晶圓與記憶體廠總投資超過600億美元,成爲川普政府「美國製造」政策的樣板。

但對臺灣而言,若要複製此模式,勢必得讓臺積電在美國生產超過50%產能,甚至延伸到IC設計與封測鏈的美國本地化,代價過於龐大,且會削弱臺灣的整體產業優勢。

談判焦點 從「降低關稅」轉爲「守護半導體」

隨着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曾要求臺積電至少30 %到50%的晶片產量必須在美國境內生產,臺灣談判重心已明顯從「尋求關稅減免」轉向「如何避免超高半導體關稅」。

川普威脅若臺灣不擴大美國投資,將對所有非美國製半導體課徵高達100%的懲罰性關稅。此舉不僅關乎晶片出口,更涉及國家戰略。因爲半導體是臺灣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臺美安全合作的核心之一。若臺灣晶片被課以懲罰性關稅,不僅出口量暴跌,連帶供應美國的車用、AI與軍工晶片鏈也會受到重創。

因此,臺灣在這一輪談判中,最關鍵的戰略目標不再是「爭取與日韓同稅率」,而是設法讓半導體產業被排除在懲罰性關稅清單之外。除了降低美國產品例如汽車的關稅,也應擴大購買美國農產品、能源、軍武、以及阿拉斯加油氣產業的投資,更需要以更高層次的政治與安全合作作爲交換條件,例如:

1. 擴大在先進製造與國防科技領域的合作。

2. 允許美方在臺設立更深度的供應鏈監管機制。

3. 或開放部分戰略晶片生產線在美國境內複製。

結語 經貿戰中的現實抉擇

在「20%+N」壓力下,臺灣的出口體系面臨結構性挑戰。過去過度依賴美國市場的模式必須被重新檢討。未來幾年,出口市場多元化、產能區域化與外交經濟談判並進,將是臺灣唯一可行的出路。

短期內,「日韓模式」看似公平但實質難行;美國川普幫對臺灣及臺積電的高壓威脅,就連美國科技產業專家也認爲可行性不高,何況總統的任期有限!但是,如何滿足川普好大喜功心態,臺灣必需用心準備一套漂亮說詞和「長期承諾」,讓川普的面子有光。長期而言,臺灣唯有在半導體戰略地位上穩住「不可替代性」,才能在美國新關稅秩序中找到一線生機。

▼臺灣在這一輪談判中,最關鍵的戰略目標不再是「爭取與日韓同稅率」,而是設法讓半導體產業被排除在懲罰性關稅清單之外。(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