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非10%關稅 川普賞了歐盟「一記耳光」數月談判全白搭

美國總統川普對歐盟下重手,丟出開徵30%關稅震撼彈。圖爲在德國一處物流中心的德國新車。(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對歐盟揮出30%關稅大刀,令歐洲大爲震驚,因歐盟執委會與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已花數月時間,敲定一項雙方認爲可接受的協議。該原則性協議上週三提交至川普桌上,內容是對歐盟商品徵收10%關稅,是川普上臺前稅率的5倍,歐盟已經稱其爲「痛苦」。面對30%高關稅,歐盟貿易部長將於週一開會,部分成員國將要求強硬迴應,啓動原本暫緩至當天午夜的210億歐元(約新臺幣7189億元)報復性措施。

英國《衛報》、歐洲新聞網Euractiv等媒體報導,川普於週六突然威脅對歐盟商品加徵30%關稅,重創歐盟的信心。事實上,在談判期間歐盟內部已暗自讓步,外交官透露,他們爲了保護歐洲的安全與防禦的大局,不得不犧牲部分貿易利益。

回顧過去3周歐盟內部的變化。直到6月中旬,布魯塞爾在談判中仍揮舞着涉及14億歐元(約新臺幣479億元)利益的經濟實力大旗。歐盟官員與外交官當時批評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的談判立場,認爲他們永遠不會接受那種僅涵蓋汽車、牛肉、飛機零件與乙醇的貿易協議。有人形容他們想達成的協議是,「介於英國的讓步與中國的報復之間」。

一位外交官對《衛報》說:「如果歐盟不敢對川普強硬或不堅持規則,那麼國際秩序還剩下什麼?」他提到關稅戰已威脅到就業權利、言論自由、社會福利與公共照護等基本價值。歐盟甚至曾考慮除了汽車、酒類等常見的貿易戰項目外,也要對包括 X(前身爲推特)平臺、Google、微軟等美國科技巨頭的服務徵稅。

歐盟爲何改變態度?一位外交官承認,6月中旬的北約峰會讓歐洲面對現實,若無美國協助,歐盟要花5至10年才能建構空中與地面防禦所需的飛彈、飛機與情報能力。雖然有人批評北約對川普過於卑躬屈膝,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甚至稱川普爲「老爹」。但一位外交官說:「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川普繼續對烏克蘭供應武器。」另一外交官表示,歐盟無法像日本那樣強硬談判:「我們不像日本那麼不依賴美國的防禦。」

被問到歐盟在談判上的大轉變時,布魯塞爾一位外交官說:「這真的很難。我們不能將這次談判與整體歐盟—美國關係分開來看,包括安全與對烏克蘭的防禦。」「這牽涉到短期與長期的視角。在歐盟這樣的組織內,我們正努力在短期的痛苦與長期的損害之間取得平衡。」

歐盟外交官們承認,他們原本期待的協議本身就已經是巨大的讓步。然而,局勢再度被川普顛覆,30%的關稅幾乎必然引發貿易戰,即使是15%關稅也「很難吞下」。歐盟貿易部長將於週一在布魯塞爾會面,距歐盟自行對美報復性關稅的暫停期結束僅剩數小時。

新關稅從目前10%的基準關稅大幅上升,預計將於8月1日生效。歐盟大使們週日下午將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但週六當天,多數人反應都呼籲團結一致,強調歐盟的貿易實力,同時敦促布魯塞爾對華府採取堅定迴應。美國是歐盟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總額達8670億歐元(約新臺幣29.7兆元)。雖然自4月起歐盟商品已面臨10%關稅,鋼鋁產品50%、汽車與零件25%的稅率,布魯塞爾仍不斷延後反制措施以期待談判成果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朗吉(Bernd Lange)表示,川普的關稅信函「無禮又像一記耳光」,他說歐盟已經密集談判3周以上,主張歐盟的報復性措施「應如期於週一啓動,並迅速啓動第二波清單」。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對30%關稅表示「強烈反對」,他表示如果8月1日前未能達成協議,布魯塞爾應啓動報復措施。他強調:「現在更需要由歐盟執委會展現決心,堅決捍衛歐洲利益。」少數與川普政府關係友好的歐盟領袖之一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表示,仍對各方善意抱持信心。她說:「引爆跨大西洋貿易的衝突毫無意義。」匈牙利一如預期地抨擊歐盟執委會未能達成協議。外交部長西亞爾託(Peter Szijjarto)說:「川普上任後,歐盟就應該先主動降低對美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