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關稅雙重壓力,臺企靠“無薪假”硬撐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最近3個月,企業已經開始面臨壓力,匯率升高、訂單波動跟關稅問題,開始轉嫁到第一線勞工身上。”全臺總工會秘書長溫宗諭在臺“立法院”公聽會上舉例說,臺中有一家企業因俄烏衝突禁運、美國關稅戰訂單減少,後又遇到新臺幣大幅升值,導致這家公司本來想爭取上市,結果反而被併購,“這就是匯率影響下的臺商處境”。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28日報道,溫宗諭舉例的公司同行也透露,另一家公司原本2022年年底還買地擴廠,“動土活動當天很熱鬧”,當時當局派官員來,還說會做他們的後盾,沒想到不到3年上市夢就碎了,現在已經被併購,新廠也要被賣掉。他唏噓地說,“比疫情時還要慘,我已經不去想了,準備等退休”。

報道稱,臺“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在7月中旬舉辦有關關稅的公聽會時,臺灣的“對等關稅”數字還未拍板,等着7月下旬談判團隊到美國開第四次會議。然而被業界視爲對美國先奉上的籌碼“新臺幣升值”匯率政策,已傷害臺灣業者第二季度財報數字。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臺“勞動部”16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中旬,島內實施減班休息(無薪假)的企業共179家、3196人,創6個月以來新高,比上次統計增加8家、318人。受美國關稅影響而實施無薪假的企業共56家、1417人,新增14家、181人。臺“勞動部”稱,主因關稅不確定性,製造業訂單不穩,因此放無薪假。

國民黨與民衆黨組成的應對美國關稅“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小組”7月21日公佈評估期中報告,其中收集了238家受訪廠商的問卷,發現5%廠商已經裁員,25%暫停增員計劃,還有23%已經規劃或開始考慮轉移產能。

據臺灣《聯合報》28日報道,美國“對等關稅”新政8月1日上路,臺美至今仍未達成協議。報道稱,“行政院”喊出力拼結果不低於日韓,而日本稅率爲15%,爲目前亞洲最低。臺“行政院”聲稱已備妥930億元新臺幣,支持產業並穩住就業市場。勞動市場方面,關稅衝擊中小型傳統產業,包括機械、汽車零組件、金屬、橡塑料業等,臺“勞動部”推估受影響勞工恐達十餘萬人。有島內輿論直言,現在臺灣廠商最擔憂的就是政策的不確定性,除了因關稅未定而進退失據,大部分中小企業對於民進黨當局能給予的資源、政策和幫助,根本不清楚。

28日,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發佈2025年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總指數爲64.38點,與上個月相比上升0.68點,雖終止連續9個月下降,但變化不大。數據同時顯示,此次調查兩項指標上升,分別是物價水平、投資股票時機;四項指標下降,分別是島內經濟景氣、家庭經濟狀況、購買耐久性財貨和就業機會。

臺灣《經濟日報》認爲,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提出“對等關稅”政策,緩徵期於7月9日到期,觀察5月、6月的島內無薪假趨勢,有緩步增加現象,“7月將是關鍵時點”。臺灣《中國時報》稱,賴清德之前高喊“脫中入北”,隨後又將“大罷免”升高至朝野政黨對決,忘了關稅和新臺幣暴力升值壓得產業界喘不過氣,已有企業選擇暫不接單,未來恐引發無薪假潮。(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