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模式輸出「竹科經驗」赴美建園區?網熱議:哲學系偷換名詞

晶圓代工示意圖。圖/AI生成

臺灣政府近日與美方協商關稅,盼將科學園區的經營模式「輸出」至美國,在當地打造由臺商進駐的科技園區,美方已表態願提供土地。不過,網友們疑惑美國自己有矽谷,還會需要臺灣的代工經驗?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指出,臺灣園區模式可作爲美方參考,但不可能完全複製,主要是結合企業自主規劃投資、政府建立信用保證機制促進金融支持、以及臺美合作打造產業聚落,成功關鍵仍在於美方是否能同步提供水電、簽證、法規支援等配套。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則認爲,這是輸出「臺灣經驗」併發揮影響力的重要方向,園區可提供一站式服務,讓臺商形成產業聚落,提升整體競爭力。

不過,臺日產經友好促進會長葉建揚則發文直言,「『臺灣模式園區』真能打動美國嗎?還是又一個新名詞遊戲?美國需要的是晶片,不是名詞」,官方說法是打造「民主供應鏈」,但他認爲實際效果「值得深思」。

葉建揚分析,如今拋出的「臺灣模式園區」或「類科學園區」,他看不出對美國有多大吸引力,反讓人聯想到政府最擅長的是製造新名詞「一例一休」、「校正迴歸」、「無薪假」、「減班休息」。另外,他也質疑政府提及的「提供企業融資」,與「臺灣模式」或「科學園區」有何直接關聯,恐怕說服力不夠。

官方消息曝光後,PTT鄉民也普遍認爲文化與制度無法100%複製,「美國沒有儒家文化,不會成功的」、「奴文化要人輸出啦,沒辦法複製啦」、「在美國會被告死,end」。這類留言認爲,臺灣人的文化、體制、社會結構與美國根本不同,模式未必能在美國成功落地。

有網友調侃「管理奴隸的經驗」、「又玩文字遊戲了,厲害了我的黨」、「哲學系偷換名詞偷換概念」,也有人對比美國科技業困惑「不就是矽谷?」、「竹科不是叫臺灣矽谷嗎…是要輸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