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科學園區赴美 短多長空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拋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想法後,行政院以在美規畫「類科學園區」迴應,分析師憂產業外移。(路透)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拋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想法後,行政院以在美規畫「類科學園區」迴應,分析師點出,美國半導體自制率瓶頸不在臺灣、臺積電,而是美國自己的政策,至於類科學園區的做法,專家認爲,短期有利產業,但在極端原因疊加下,可能導致產業外移。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𫓹直言,盧特尼克提出的晶片產能五五分定義不清,包括製程定義、晶片用途都難以聚焦討論,這也是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說沒有與華府討論的原因;且目前臺灣政府、臺積電等臺廠不是美國提升半導體自制率的瓶頸,盧特尼克的喊話更像單方面的期待。
在晶片自制率瓶頸部分,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規畫是6座先進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1座研發中心,目前P1已量產,P2則在2028年量產3奈米,且因應美國要求,提前在2027下半年增加2奈米產能。
郭明𫓹認爲,2028至2030年P1至P3廠稼動率滿載時,美國產能佔臺積全球產能10至15%,到2032年6座晶圓廠產能滿載約25至30%,若以先進製程計算已經達到晶片五比五的規畫。
目前臺積特用化學品由日商主導,在美的生產效率、擴產速度都受制供應商的建廠進度,且臺積目前仍無法說服日本重要供應商到臺建廠,更遑論到產能佔比更低的美國;郭明𫓹認爲,美國要增加半導體自制率應該把政策、資源優先利用在上述瓶頸,而不是要求臺灣、臺積電先承諾。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表示,半導體產業就是跟客戶需求走,哪邊需求大,就到當地生產,因此到美設類科學園區,在短期對半導體、設備材料、特化品的產業有利,但要注意的是園區能否落地的不確定性。
林偉智指出,若在諸多負面因素如系統性風險、市場結構變動等極端原因下,對臺來說就有產業外移、被掏空的情況,且對臺積也會帶來策略、營運風險,最後也補充,華府不會明面要求五五分,但主要客戶都在美,若客戶要求,在美產能勢必會增加。